香港特区政府在2025年6月26日正式发布《数字资产发展政策宣言2.0》,作为2023年首版宣言的升级,这次政策不仅进一步明确了数字资产的监管框架,更给出了清晰的创新方向,让市场看到香港在数字经济赛道上的决心。接下来我们就从政策核心内容和市场金融创新两个维度,拆解这次政策升级带来的影响。
1.稳定币合法化成为最大亮点。配套的《稳定币条例》已经在2025年7月正式生效,这意味着以后发行稳定币必须先拿到牌照,还要满足严格的资本储备要求。这个变化让过去“灰色地带”的稳定币业务有了明确的合规路径,为主流机构入场扫清了关键障碍。
2.牌照权限大幅扩展。1号牌照(证券交易)推出升级版,现在持牌机构可以直接开展虚拟资产交易业务。目前复星国际等企业已经成功获批,这标志着传统金融机构进入数字资产领域的“门槛”被实质性降低。
3.代币化资产试点启动。政策明确支持房地产、债券等传统资产进行代币化发行,首批试点项目预计在2025年第四季度落地。这一步相当于把物理世界的资产“搬”到区块链上,让投资变得更灵活、门槛更低。
1.DeFi与传统金融开始深度融合。政策鼓励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与合规DeFi平台合作,开发基于数字资产的抵押贷款、跨境支付等产品。比如以后企业可能用代币化的债券作为抵押,直接在合规平台上获得贷款,整个流程会比传统方式更高效。
2.碳信用代币化提上日程。香港交易所计划推出基于区块链的碳交易平台,预计2026年开始试行。这意味着企业的碳排放额度可以变成可交易的数字资产,不仅能提高碳市场的流动性,还能吸引更多资本参与绿色经济。
3.传统资产代币化进入加速期。房地产、债券这些原本门槛高、流动性差的资产,通过代币化可以拆分成更小份额。比如一套价值1亿港元的房产,代币化后普通用户可能花10万港元就能参与,这将彻底改变传统资产的投资逻辑。
复星国际已经行动起来,申请了“星币”等多个商标,明显在加速布局虚拟资产及代币化业务。这背后反映出传统企业对政策红利的敏感——当监管框架明确后,有实力的企业会第一时间抢占赛道。
华兴资本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他们认为稳定币合法化是“转折点”,会吸引更多主流机构入场。过去很多传统金融机构对数字资产持观望态度,主要担心合规风险,现在稳定币有了明确规则,相当于给市场吃了“定心丸”。
随着政策细则落地,预计会有更多金融机构申请相关牌照。毕竟在数字经济时代,谁先掌握数字资产的运营能力,谁就能在未来的金融竞争中占据主动。
1.监管平衡仍是难题。稳定币合法化虽然打开了创新空间,但也带来新的风险,比如如何防范稳定币挤兑。香港金管局计划在2025年内公布流动性覆盖率要求,就是为了在创新和风险之间找到平衡点。
2.国际竞争压力不小。新加坡、迪拜等城市也在同步推进数字资产立法,香港要想脱颖而出,必须充分利用大湾区的优势。比如把内地的资产代币化需求和国际资本对接,打造独特的“桥梁”角色。
3.长期目标非常清晰。香港希望通过这次政策升级,成为全球数字资产枢纽,既连接传统金融体系,又拥抱Web3创新生态。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未来可能会看到更多“传统资产 数字技术”的创新产品,整个金融市场的效率和包容性也会随之提升。
总的来说,《数字资产发展政策宣言2.0》的发布,让香港在数字资产赛道上又迈出了关键一步。虽然挑战依然存在,但清晰的政策方向和积极的市场反馈,已经让我们看到一个融合传统金融与数字创新的新金融生态正在形成。
关键词标签:数字资产发展政策宣言2.0,稳定币合法化,代币化资产,传统金融融合,香港数字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