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白新鑫 通讯员 张劲 鲍庆珍
在新疆哈密三塘湖戈壁腹地,一片灰黄色的“海”上,百万千瓦级燃煤机组拔地而起,为“疆电入渝”工程注入强劲动能。8月13日3时44分,由国网山东电科院中实易通公司与新疆新能集团乌鲁木齐电力建设调试所(联合体)调试的“疆电入渝”配套电源项目华电新疆哈密2×1000兆瓦2号机组圆满完成168小时满负荷试运,机组各系统运行平稳,主要运行参数优良,正式移交生产。这标志着该项目成为我国首个沙戈荒新能源外送基地中第一个全面投产的百万千瓦火电机组工程。该调试团队书写了戈壁滩上的一段“硬核”奋斗故事。
“三无”之境 迎难而上
华电新疆哈密电厂地处新疆天山北麓,是我国“十四五”重点建设的疆电外送特高压第三通道——“疆电入渝”工程的配套电源项目。这里年均8级以上大风达115天,冬季极限低温直逼零下28摄氏度,通常是“一年两场风,一次刮半年”。正是在这片“三无”之境中,该调试项目部完成了几乎不可能的任务。
项目所在地“无边际、无遮蔽、无昼夜界限”,该调试团队初到时,便感受到戈壁滩的“无情”:沙尘暴来袭时,砂砾拍打窗棂的声响密集如机枪扫射;风沙渗入密封的房间,细如面粉的黄沙铺满地面;干燥的空气让鼻腔灼痛,轻微活动即唇裂出血;恒定的风啸声导致耳鸣,对讲机通话常被风声吞噬。即便如此,他们依然迎难而上,用智慧和汗水在戈壁滩上书写了电力调试的壮丽篇章。
“硬核”实力 完成挑战
作为国内首批“沙戈荒”大基地配套火电项目,华电新疆哈密电厂实现了多项世界级技术创新突破。全球首创异步电机双向控制的汽动给水泵(CEST技术),减少厂用电率的同时大幅提高机组热经济性;全球首次在百万千瓦机组间冷塔应用钢管X柱结构,建成全球最大的双曲线钢结构间冷塔,创新实现辅机-主机钢结构冷却塔合一。国内首次在百万千瓦空冷机组中采用立式全容量蛇形管高加,设备国产化水平也取得重要突破。这些先进的设备首次投用,也给调试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该项目给水泵汽轮机采用配变频发电机的凝汽式小汽机,因为是全国首例,全球首套,汽轮机和小发电机的接融技术还处于探索阶段。在1号机组调试过程中,就曾出现多次因汽动给水泵跳闸造成的机组故障停机。在2号机组汽动给水泵的调试过程中,该调试团队与小发电机变流器厂家沟通、讨论,将变流器判断为重故障需要跳闸的条件进行修改,由原设计的55项重故障修改为19项,并在2号机组调试过程中进行验证。2号机组调试期间,汽动给水泵试运正常,未再次出现误跳闸现象。
该项目采用的全球最大双曲面钢机构间冷塔,当外界气温高于35摄氏度时,辅机冷却水的扇区会采取喷雾及喷淋降温。在1和2号机组调试过程中,就出现了主机循环水温度高达65摄氏度的情况,导致背压较高,机组的煤耗偏高。该调试团队首先对辅机间冷系统的热量及冷却风量进行了精密计算,然后通过调整辅机间冷扇区的百叶窗开度,控制辅机间冷扇区的空气流通量。经多番试验,机组同负荷下,主机循环水冷水温度在环境温度相同的情况下可下降2-3摄氏度,凝汽器背压降低0.5-1.5千帕左右,煤耗降低1%左右。
在1号和2号机组调试过程中,该团队面临技术复杂性和极端环境的双重挑战。项目负责人李华东表示:“调试工作不仅要攻克超超临界机组、智能控制等技术难关,还要应对戈壁滩上极端气候和复杂地质条件的考验。”他们采用极限时间压缩策略,实行以调试促安装措施,白天进行调试工作,晚上组织参建各方梳理工作计划,确保调试与安装无缝衔接。关键设备24小时连续运转,分成三组轮换,集控室始终有技术骨干值守,最终高标准完成127项调试措施,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高标准完成汽轮机冲转、机组并网等关键节点“六个一次成功”。此外,他们还执行“问题不过夜”铁律。当日缺陷清零制:建立调试缺陷跟踪表,每晚20点汇总未关闭项,由调试总指挥直接分配资源,确保24小时内闭环。
“艰苦”异常 无所畏惧
在戈壁滩上工作,不仅需要技术过硬,更需要信念坚定。该调试项目部的成员们来自不同年龄段,有勇于创新的90后,有任劳任怨的80后,也有经验丰富的70后。他们原本可以选择去更为舒适的环境工作,但当得知戈壁滩上即将矗立起百万千瓦机组时,心中那颗为技术奔波的心又燃了起来。
戈壁滩上的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电常停、网常断,40多度的天气甚至连洗澡的水都没有;一早一晚温差达30多度,初到这种环境,该团队成员经常感冒;调试期间,他们常常一天只能吃一顿饭,早8点相当于北京时间6点,来不及吃早饭;晚8点开会,试运会到9点,食堂晚饭早已没了。
面对恶劣的工作环境,该团队没有退缩。项目调总李林分享了一个令他深受触动的故事:戈壁滩上,梭梭苗在钢板废料缝隙中抽枝,顽强的生命力深深感染了调试团队。“这里连草都在拼命活,我们有什么理由退缩?”李林感慨道。
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戈壁滩上的调试工作不仅是一次技术的突破,更是一次信念的坚守。正如李林所说:“身为工程师,只有脚踏别人未踏之地,才能体验技术带给人类的改变。在抖音刷到‘哈密灯火点亮重庆的夜’时,手指划过的点赞都带着我们的体温。”
“信念”坚定 续写未来
因为有了该调试团队的奋力拼搏,1号、2号机组仅用时6个月即实现双投目标,2号机组仅用时两个月即投产发电,他们为工程全面建设贡献了核心力量。
1、2号机组的成功投运,标志着“疆电入渝”配套电源项目取得重大进展。机组采用世界一流的发电节能技术和设备,同步建设高效除尘、脱硫、脱硝设施,烟囱出口污染物浓度实现全时段超低排放。机组投产后,将有效发挥清洁高效煤电基础调峰作用,有力支撑“疆电入渝”配套新能源基地建设,对于新疆资源优势转换、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提高重庆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华电新疆哈密2×1000兆瓦1号、2号机组是“疆电入渝”工程的送端,受端是渝北换流站,这里的调相机分系统调试也是中实易通公司负责完成。该公司调试团队凭借自身过硬的技术,用新疆的电,点亮了重庆的夜。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能源人的使命与担当,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出戈壁滩上的“能源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