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tflyer在中国合法吗?监管状况如何?‌

Bitflyer作为日本注册的加密货币交易所,在中国境内未取得任何金融牌照或经营许可,其向中国用户提供加密货币交易服务的行为,根据现行法规属于非法金融活动。中国对境外加密货币交易所的监管态度明确且严格,相关业务存在多重法律与资金风险。以下从合法性判定、监管政策框架、实际执法动态及用户风险等维度展开分析。  

一、合法性核心判定:无牌照即非法

中国对加密货币交易所的监管遵循“牌照准入制”,任何机构开展加密货币交易、兑换等服务必须获得金融监管部门批准。Bitflyer作为境外平台,从未在中国人民银行、地方金融监管局等部门完成备案或取得许可,其面向中国用户的业务直接违反《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2021年9月发布)。该文件明确规定,“境外虚拟货币交易所通过互联网向我国境内居民提供服务同样属于非法金融活动”,这一原则至今未发生松动。  

从企业操作层面看,Bitflyer虽未公开声明限制中国用户,但部分用户反馈其通过IP地址识别、KYC审核(如拒绝中国身份证认证)等方式间接规避监管。不过这种“技术性规避”不改变业务本质的违法性——中国法律对“实质经营”的认定不以平台是否主动招揽为标准,只要实际向境内用户提供服务即构成违规。  

二、监管政策框架:从“禁令”到“全链条封堵”

中国对境外加密货币交易所的监管形成了“法律禁令 技术封锁 执法震慑”的三层体系:  

  1. 法律层面:除2021年9月通知外,2023年修订的《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要求境内区块链服务提供者必须备案,而Bitflyer未完成这一程序,其技术服务在中国境内同样不具备合规性。  
  2. 技术层面:Bitflyer官网及移动端App已被中国防火墙(GFW)屏蔽,境内用户需通过VPN访问(个人使用VPN访问境外网站本身也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3. 执法层面:监管部门通过约谈警示、资金流向监测等方式强化震慑。例如2024年12月,某中国用户因通过Bitflyer进行比特币交易,被地方金融监管局约谈,明确告知“资金跨境流动可能涉嫌洗钱风险”,这一案例显示监管已下沉至个人用户层面。  

三、用户面临的三大核心风险

参与Bitflyer等非法平台交易的中国用户,需警惕以下不可忽视的风险:  

  1. 法律追责风险:根据《刑法》《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等规定,用户参与非法金融活动可能面临资金冻结、没收等后果。尽管目前针对个人用户的刑事处罚案例较少,但行政约谈、风险警示已成为常态。  
  2. 资金安全风险:境外平台不受中国司法管辖,一旦发生平台跑路、黑客攻击或用户与平台的纠纷,用户无法通过中国法院、仲裁机构维权。例如2022年某境外交易所倒闭事件中,中国用户损失超过1亿元,至今未获任何赔偿。  
  3. 政策变动风险:中国对加密货币的监管呈“持续收紧”趋势。2025年以来,多地金融监管局开展“虚拟货币交易炒作专项整治”,不排除未来通过国际合作要求Bitflyer等平台彻底切断与中国用户的服务关联,导致现有用户资产无法取出。  

四、用户建议:远离非法平台,选择合规渠道

对于个人用户,最根本的风险防范措施是远离Bitflyer等未持牌平台。中国目前唯一合法的数字支付工具是央行发行的数字人民币(e-CNY),其在安全性、监管保障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若确有跨境投资需求,需通过合格境内机构用户(QDII)等合规渠道,避免触碰“地下金融”红线。  

对于机构用户,应密切关注中国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应用进展。当前数字人民币已在跨境贸易、大宗商品结算等领域开展试点,这一方向更符合中国金融监管导向,也能有效规避境外加密货币平台的合规盲区。  

在中国当前的监管框架下,Bitflyer的合法性不存在任何模糊空间——未持牌开展业务即属非法。用户切勿抱有“监管不会针对个人”的侥幸心理,加密货币交易的高风险与中国“金融稳定优先”的监管目标存在根本冲突,参与此类活动无异于“走钢丝”。选择合规渠道、敬畏监管红线,才是保障资产安全的唯一正途。  

关键词标签:Bitflyer,非法金融活动,中国监管,用户风险,加密货币交易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