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DT(Tether)作为全球交易量较大的稳定币,其在中国的法律地位和交易合规性一直关注。结合当前监管框架,USDT不具有法定货币地位,境内机构严禁提供相关交易服务,个人持有和交易则存在明确法律风险。以下从法律定位、交易规则、最新监管动态三方面展开分析。
根据中国现行监管框架,USDT被归类为“虚拟商品”,而非法定货币。这一界定包含两层核心含义:
1.不具备法偿性与货币职能
中国《人民币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只有人民币是法定货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USDT作为私人发行的稳定币,商家无义务接受其作为支付手段,其“1:1锚定美元”的特性仅为市场自治行为,不具备法律保障的兑付效力。例如,2022年Tether公司储备资产争议期间,中国用户无法通过法律途径主张兑付权益。
2.个人持有不违法,但风险自担
2021年央行等十部门《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明确,“个人持有虚拟货币的风险由自己承担”,但未禁止个人持有行为。这意味着,单纯持有USDT不构成违法,但需自行承担发行方信用风险(如储备不足、公司破产等)。
中国对USDT交易的监管呈现“机构严管、个人模糊”的特点,核心红线集中在资金流转环节:
1.机构层面:全面禁止服务提供
境内金融机构:银行、支付机构(如支付宝、微信支付)不得为USDT交易提供账户开立、资金划转、清算结算等服务。2025年央行“虚拟货币交易清理行动”中,多家银行因未有效拦截USDT关联转账被处以罚款。
境外交易平台:境外交易所若向中国用户提供USDT交易服务(包括OTC场外交易),可能被认定为“非法金融活动”。2025年香港《稳定币条例》生效后,部分境外平台虽获得香港牌照,但明确标注“不向中国大陆用户开放”。
2.个人层面:变相交易或涉违法风险
个人直接通过P2P平台、社交软件等渠道进行USDT交易,虽未被法律明文禁止,但可能触及以下风险:
- 反洗钱与外汇管制风险:USDT常被用于跨境资金转移,若交易金额超过个人年度外汇额度(5万美元)且未申报,可能违反《外汇管理条例》,面临最高30%罚款;若被认定为“协助他人洗钱”,将触犯《刑法》第191条,最高可判处10年有期徒刑。
- “变相交易”认定:监管部门倾向于将“以USDT兑换法币”“用USDT购买商品”等行为视为“变相虚拟货币交易”,2025年已有多起案例显示,个人因频繁买卖USDT被认定为“非法经营”。
近期监管动作释放出“技术升级 精准打击”的明确信号,进一步压缩USDT交易空间:
1.区块链溯源技术强化
央行联合网信办开发的“虚拟货币交易监测平台”已实现对USDT链上流转的实时追踪。2025年数据显示,通过混币工具(如Tornado Cash)转移USDT的中国用户同比增加37%,但被监测并冻结资金的案例增长达120%,显示监管技术正在快速迭代。
2.税务与跨境投资监管收紧
2025年税务部门明确将虚拟货币交易纳入征管范围,要求个人申报USDT买卖所得并缴纳个人所得税。同时,外汇局将USDT列为“新型外汇违规工具”,对“USDT-离岸账户-人民币”的资金链路加强核查。
基于当前监管环境,企业和个人需采取以下风险规避措施:
企业层面:严禁将USDT用于支付、结算或投融资,优先选择数字人民币或CIPS系统进行跨境交易,避免因“业务创新”触碰法律红线。
个人层面:谨慎持有USDT用于跨境投资,若已持有,需保留完整交易记录以备税务核查;警惕“NFT USDT”“游戏道具兑换USDT”等变相交易模式,此类行为已被纳入2025年监管重点打击范围。
USDT在中国不具备合法货币地位,机构提供相关服务属违法行为,个人交易则游走在合规边缘。随着2025年监管技术升级和国际协作加强,USDT交易的法律风险将进一步上升。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均需以“风险自担”为底线,远离虚拟货币交易炒作,优先选择合法金融工具进行资产配置。
关键词标签:USDT,USDT币在中国合法吗,国内USDT交易合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