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高尚师德,传递社会正能量——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召开何玉龙老师见义勇为事迹专题座谈会

雨幕中伸出的援手,是师者仁心的滚烫注脚;跨越数月的寻恩,是善意传递的温暖回响。10月23日下午,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问教楼902会议室里暖意融融,一场承载着感恩与敬意的专题座谈会在此举行,只为表彰体育与健康系何玉龙老师见义勇为的先进事迹——受助大学生赵同学专程从外校赶来,将藏在心底数月的感谢,当面献给这位“雨中守护者”。学院副院长王志兵、体育与健康系党总支书记张冬生、副主任毕文军、副书记陈昊、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倪文、高职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进宝及相关工作人员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份跨越院校的温暖情谊。

时间拨回数月前的那个雨天,豆大的雨点砸在路面上,溅起细密的水花。秦皇岛市某高校大学生赵同学撑着伞,正赶往家教地点,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却让她重重摔倒在地。剧痛袭来时,冰冷的雨水顺着脸颊往下淌,看着来往车辆溅起的泥水,她攥着衣角的手止不住发抖。

就在这时,何玉龙老师撑着伞快步奔来。他蹲下身安慰道:“别怕别哭,没事的。”温和的声音瞬间抚平了赵同学的慌乱。雨水打湿了他的衣衫,他却顾不上擦,一边安抚学生,一边迅速拨打急救电话;怕后续处理缺少证据,他仔细记下肇事车辆的车牌号、联系方式,还特意在现场设置了简易警示标志,防止二次事故发生;想到赵同学家人远在外地,他又主动联系其辅导员,细致交代现场情况。

急救车呼啸而至,看着赵同学被稳稳抬上车,何玉龙老师悄悄松了口气,却没留下任何信息——直到后来,赵同学在医院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逐渐痊愈,她内心始终铭记着这位雨中伸出援手的“好心人”。为了找到恩人,她通过多方打听,历经一番周折,最终确认救助者正是我院体育与健康系的何玉龙老师。

座谈会现场,当赵同学双手捧着印有“仁心施援手,侠骨铸师魂”的锦旗,递到何玉龙老师面前时,眼眶瞬间红了:“回想当时的情况,若非何老师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后果真的不堪设想。他在大雨中守护我的模样、耐心安抚我的话语,都让我深深感受到师者的温暖;而这份不计回报的善意,更让我看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度。”她还带来了两封亲笔写的感谢信,一笔一画都藏着真挚——致学院的信里,她感谢学校培养出“有温度、有担当”的教师;致何老师的信里,她细细写下车祸当天的细节,字里行间满是对救命之恩的铭记。锦旗和感谢信让这份感恩之情更加具象化。

接过感谢信,学院副院长王志兵的话语满是肯定:“何玉龙老师的善举不是偶然,而是学校多年来深耕师德师风建设的必然结果。从课堂上的悉心教学,到生活里的默默守护,他用行动诠释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校会大力宣传这份正能量,也希望赵同学同学能把这份温暖传下去,让更多人感受到善意的力量。”

体育与健康系党总支书记张冬生则向在场众人,讲述了何玉龙老师十七年的从教故事:“他扎根教学一线,课上是严谨的体育老师,手把手教学生动作要领;课下是学生的‘暖心大哥’,谁有烦心事都愿意找他聊。关心关爱学生早已成为他执教生涯的日常,也让他成为学生心中“亦师亦友”的温暖存在。正是这份对教育的坚守、对学生的热爱,让何玉龙老师在紧急时刻能本能地挺身而出,用行动诠释人民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面对满场赞誉,何玉龙老师却依旧谦逊,语气朴实:“当时没多想,就觉得孩子躺在雨里太危险。我是老师,‘保护学生’早就刻在骨子里了——就算那天遇到的是陌生人,看到有人需要帮忙,我也会冲上去。”简单的话语,没有华丽辞藻,却让现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掌声里满是敬佩与感动。

这场座谈会,早已超越了“表彰”的意义——它是一堂生动的“师德课”,让“师者仁心”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雨幕中那把为他人撑起的伞,是不留姓名却温暖人心的善举;它也是一场“善意的接力”,从何玉龙老师的挺身而出,到赵同学的执着寻恩,再到学院对正能量的大力弘扬,每一个环节都在诉说:温暖从不会被辜负,善良终会照亮更多人。

正如赵同学在感谢信里写的:“您用行动,为我这位法学生,上了最生动的一堂‘法理与情理’之课。法律教导我们权利与义务,而您,让我看到了超越义务的善良,和源自本心的正义。”而这份始于雨天的善意,终将化作星火,在校园内外传递,让“崇德向善”的种子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让“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精神愈发闪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