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为证,匠心铸就非凡——记2024年度山东中烟青岛卷烟厂劳动模范张海涛

在山东中烟青岛卷烟厂的卷包车间,张海涛的名字总是与一声亲切的“老大哥”相伴。这一称呼,不仅源于他资历深厚,更因为他精湛的技艺和勤勉敬业的工作态度,赢得了所有人的敬重。自1989年参加工作以来,张海涛始终坚守在卷烟生产一线,用三十六年的执着坚守诠释了工匠精神的真谛,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传递了榜样的力量,使得“老大哥”这一称谓超越了年龄的界限,成为专业与担当的象征。

扎根一线,潜功淬炼真本领

张海涛总爱说:“这些机器啊,就像咱们的老伙计,得摸透它的脾气才肯听话。”自踏入青岛卷烟厂的那一刻起,他便与这些钢铁伙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无论是久远的PASSIM,还是精密的PROTOS,无论操作何种设备,他总能迅速调整状态,潜心研读技术手册,通过一次次实践找出最精准的操作动作,在短时间内让各类设备在他手下服服帖帖。

他始终坚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每一个参数调整,每一次故障排除,都是他潜心钻研的印记。厚厚的笔记本里,记录着设备的“脾性”与维修的诀窍;无数个日夜的坚守,沉淀下对设备运行原理的深刻洞察。正是这份“坐得住冷板凳”的“潜功”,让他从一名操作工,淬炼成精通PASSIM、PROTOS等多种机型、熟练掌握设备操作与维修的“全能战士”,成为同事们心中技术过硬的“定海神针”。

精益求精,显功刻求高品质

在张海涛的工作哲学里,“高标准、严要求”是永不妥协的铁律。当PASSIM设备退出历史舞台,他毅然放下维修工具,重返卷接挡车工的岗位,将多年沉淀的维修智慧全部倾注于机台效能提升。他深知,“产质耗”是机台的生命线,凭借对设备“如臂使指”般的掌控力,总能敏锐捕捉优化空间:精准调校参数,让每一支烟丝物尽其用;精进操作手法,使设备运转如行云流水。正因如此,他所在机台多次获得车间“标杆机台”荣誉。

一次例行开机,烟嘴胶线那几乎不可察觉的细微偏差,在他眼中却如同警报。他果断停机,从卷烟机到包装机逐一排查,誓不让一支瑕疵品流入市场。正是这份近乎苛刻的严谨,让他的优品率始终傲视群雄。他始终以鹰隼般的专注力洞察先机,将隐患消弭于萌芽,这既是他炉火纯青技艺的见证,更是数十年如一日追求极致的必然结晶。他将“潜功”淬炼的深厚内力,化作推动产线提质增效的澎湃动能。

薪火相传,匠心点亮后来人

张海涛深知,独木难成林,唯有技艺传承方能生生不息。作为班上的技术骨干,他将积累的“独门秘籍”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辈。“开机如绣花,步步要精准;排障似抽丝,层层需分明”,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箴言。从设备启动的标准流程,到疑难杂症的精准定位,再到日常维护的关键要点,他总是不厌其烦地示范指导,让抽象的理论化作指尖的实践。

“海涛师傅就像一本活的维修手册。”学徒们这样评价道。他会在故障面前板起面孔,逼着年轻人独立思考;也会在问题解决时展露笑颜,用厚实的手掌传递赞许。在他的悉心栽培下,一批批青年技工褪去青涩,逐渐扛起车间的生产重任。每当看到徒弟们娴熟地驾驭机台,张海涛眼中总会泛起欣慰的涟漪:“技艺有了传承,机器就有了灵魂,企业就有了明天。”这份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让工匠精神的薪火在车间永续传递,成为“潜功”最动人的诠释。

三十六载光阴如梭,张海涛始终坚守在卷包车间第一线,却从未停止过求索,他在传承中创新,在坚守中突破,用岁月打磨出精湛的技艺,以责任照亮前行的道路。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到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张海涛以匠人之心对待每个细节,诠释“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职业精神,用实际行动证明:平凡岗位也能铸就非凡人生。(徐韩兴)

责任编辑:赵家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