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在每一次阅读与体验中丰盈精神世界

.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评论员 沈素芬

9月的武汉,书香漫卷。2025“书香长江”阅读周·武汉书展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落下帷幕。这场以“悦读长江 智汇支点”为主题的活动,通过IP沉浸空间、名家沙龙、夜场延时等创新设计,将书展重塑为一个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场域,让市民在惠民政策中真切感受到文化的温度与亲和力。

为何要举办这样一场特色鲜明的书展?其背后,是长江文化从资源保护向品牌化、IP化升级的创新探索。

长江作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其文明底蕴深厚,从良渚玉器到三星堆青铜,从楚辞浪漫到吴越雅韵,多元文化在此交融共生。然而,长久以来,长江文化的传播有的仍局限于学术研究或静态展示,与公众生活存在一定的隔阂。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长江文化应有更为鲜明的时代记忆。武汉书展的举办,正是要打破隔阂,通过文化 场景的转化,让古老的长江文明与当代生活对话,使长江文脉从历史典籍中“活”起来,成为可触可感的当代体验。

此次书展中,“长江好物”沉浸式展区将文物元素转化为文创产品,鲁迅同款毛背心、三星堆盲盒等爆款商品迭出,正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需求的巧妙结合。

长江文化究竟是什么?它不是单一的地域标签,而是“多元一体”的文明形态。从巴蜀的雄险坚韧到荆楚的浪漫瑰丽,再到吴越的精致灵动,长江流域各文化圈层既保持特色,又通过水网相连、经济相融,形成向内凝聚、向外开放的统一体。

这一次的武汉书展,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海派文献、浙江出版的宋韵主题图书、四川新华文轩的“烟火气”文创,共同构成了一幅长江文化全景图。

纵观武汉书展,长江文化呈现出独特的现象和趋势。

首先,全民阅读已发展为深度融合的文化生活方式。市民不再满足于被动购书,而是涌入纪连海麻辣解读三国、戴建业妙谈古典浪漫的讲座现场,在IP主题空间中与“悟空”合影、体验楚简拼合互动。夜场延时两小时的举措,更让阅读从私人行为转化为公共仪式,折射出城市文化消费的升级。

其二,文化供给正向“动态共创”转型。武汉书展依托“倍阅读”小程序提供AI荐书、VR漫游服务,线上线下联动放大社会效应;80余位名家深入高校社区,使阅读推广从单向灌输变为多维对话。将长江文化贯穿于图书展陈、学者交流等每一个环节,这些探索让人们看到,文化的传递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成为一场可感知、可参与、可共鸣的集体体验。这背后的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让深厚的文明底蕴在当代人的情感共鸣中焕发新生。

第三,传统文化资源通过科技与创意实现了“活态传承”。例如,湖北美术出版社将编钟纹样转化为“江上有礼”文创系列,法律出版社的獬豸珐琅盘脱胎于神兽符号,这些尝试让文化从书本走向生活现场。

然而,热潮之下仍需冷思考。长江文化的创新转化仍面临同质化风险,比如部分文创产品停留在符号粘贴,缺乏深度叙事支撑;区域协作虽已启动,但如何避免“联盟空转”,需强化内容共建与利益共享机制等。此外,书展的惠民政策虽能激发消费,但能否持续撬动大众的深度阅读习惯,“打卡式参与”仍需时间检验。

总而言之,武汉书展启示我们,长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从“遗产”走向“场景”,从“保护”迈向“共生”。当文明底蕴通过创意、科技与产业注入日常,长江便不再只是地理概念,而成为滋养民族精神的文化长河。

而正是在每一次阅读与体验中,长江文脉才悄然汇入当代人的精神世界。【责任编辑:伍佳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