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红色音乐创新高地 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邱爱金王典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八十载岁月更迭,沧海桑田,但历史的记忆依然熠熠生辉,民族的精神赓续绵延。那场关乎民族存亡的伟大斗争所孕育出的伟大抗战精神,早已熔铸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基因,持续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在复兴之路上奋勇前行。

红色音乐,恰似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旋律之中,实现情感的共鸣与精神的传承,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代、记忆与认同的文化纽带。站在新时代的历史坐标上,我们更需思考如何让这一精神财富焕发新的时代光芒。

红色音乐是抗战历史的声像记忆与时代见证

红色音乐诞生于民族危亡的烽火年代,是抗战文化中极具感染力与传播力的组成部分。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华侵略,山河破碎,民族危机空前深重。在这一背景下,广大音乐工作者以音符为枪、以旋律为旗,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创作出一大批充满爱国热情、富有战斗气息的音乐作品,成为唤醒民众、鼓舞士气的重要精神武器。

《义勇军进行曲》以激昂的节奏和铿锵的歌词,发出了一个民族不愿屈服的最强音:“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黄河大合唱》则借助黄河这一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通过宏大的音乐叙事,展现了抗日军民誓死保卫家园的坚定信念和磅礴力量。而《太行山上》《游击队歌》等作品,则以轻快明朗的节奏和贴近生活的歌词,生动再现了敌后战场的艰苦卓绝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讴歌了人民战争的伟大与智慧。这些经典作品不仅是对那段血与火历史的真实记录,更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勇于抗争的英雄气概的艺术凝聚。

红色音乐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与深厚的精神感召力

红色音乐之所以能够跨越时空、持续引发共鸣,在于其非凡的艺术感染力与深厚的精神感召力。它不同于冰冷的历史文献或抽象的理论阐述,而是以艺术之美叩击心灵,以情感之真触动灵魂,从而实现历史记忆的代际传递和价值理念的潜移默化。

从艺术形态的角度审视,红色音乐成功融汇西方音乐技法与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创造出既具民族风骨又富时代气息的音乐语言。例如《黄河大合唱》采用交响乐与合唱相结合的形式,气势恢宏、情感炽烈,展现出史诗般的艺术张力;《游击队歌》则以其明快的节奏、流畅的旋律和朗朗上口的歌词,成为广为传唱的经典之作。

就精神内涵而言,红色音乐深刻诠释了伟大抗战精神的核心要义:它传递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弘扬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彰显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体现了“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当《黄河大合唱》那激荡的旋律响起,人们仿佛看到黄河奔腾咆哮,感受到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与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当《义勇军进行曲》庄严奏响,“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豪情壮志,依然能让闻者心潮澎湃、热血沸腾。这种艺术与精神的高度融合,使红色音乐成为传承伟大抗战精神的有效载体。它通过审美体验激发情感共鸣,借助艺术感染力深化价值认同,让听众在音乐欣赏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心。

南京可打造全国红色音乐传承与创新高地

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今天,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传播环境,我们更应充分挖掘和发挥红色音乐在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方面的独特作用。

加强对红色音乐资源的系统挖掘、整理与研究。目前仍有大量珍贵的红色音乐作品散存于全国各地档案馆、纪念馆和个人收藏中,亟待进行专业性的搜集、修复和数字化保存。要深化对红色音乐创作背景、历史语境、艺术特征与社会影响的研究,形成一批有分量的学术成果,为当代传承实践提供坚实理论支撑。特别是南京作为抗战历史的重要见证地,可依托本地高校及科研机构,成立专门的红色音乐研究中心,系统构建抗战音乐资源数据库,打造红色音乐研究的高地。比如,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依托学科优势,可以积极开展红色音乐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推出一批有影响的学术成果和艺术作品。南京市文化馆、群众艺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可以广泛组织红色音乐演出、讲座及社区传唱活动,让红色旋律深入城乡基层,回荡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在此基础上,南京还可以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机制,着力打造全国红色音乐传承与创新的高地。比如,建立抗战音乐专题纪念馆或展示中心,系统收藏、展陈与研究抗战时期乐谱、乐器、唱片及音乐家手稿等实物资料,运用多媒体技术全景式呈现红色音乐的历史脉络与文化价值;推动创作一批具有南京特色、彰显时代精神的红色音乐新作,如以南京抗战故事为题材的交响乐、音乐剧、清唱剧等,实现红色基因的创造性转化;举办高水平、国际性的红色音乐节,会聚海内外优秀音乐家与演出团体,共同演绎经典、对话创新,提升中国红色音乐的国际影响力;规划设计红色音乐主题旅游线路,将红色音乐体验与抗战遗址参观、历史教育深度融合,丰富南京文化旅游内涵,形成“以乐传史、以史促旅”的良性互动。

大力推动红色音乐的现代表达与创新传播。在保持作品原真性和精神内核的前提下,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艺术表现形式,使红色音乐更加贴近当代审美习惯特别是青年人的接受心理。例如,可通过交响乐重新编配、跨界音乐合作、短视频平台推广、虚拟现实(VR)沉浸式体验等方式,为红色经典注入新的生命力和传播力。近年来,《黄河大合唱》多种新编版本的成功上演,《游击队歌》在流行音乐、摇滚乐中的创新改编,都表明红色音乐完全能够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作者邱爱金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王典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本文为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谐频测定介入江苏曲艺音乐唱腔的音韵分布研究”(22YSB007)和第九期文化人才培养对象项目“南京本土红色音乐文化品牌建设研究”(24WQ9018)的阶段性成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