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图什克孜勒苏中医医院的走廊里,常有患者家属念叨:“多亏了张冰主任,我家人才顺利做上了手术。”话里的张冰,是江西省第三批中医药组团式援疆医疗队的一员,来自江西省妇幼保健院麻醉科。
张冰(右二)向同事介绍医疗器械使用要点
张冰(左二)与科室同事分享经验
初到新疆
把江西技术带到边疆手术台
刚到克州,张冰没来得及适应气候,就跟着医疗队一头扎进了工作。作为麻醉科专家,她心里清楚,边疆医疗资源紧张,每台手术都得拿出真本事。没多久,她就和同事们一起,完成了医疗队在疆的首例手术。
“刚进手术室时,当地医生眼里满是期待。”张冰回忆起第一台手术,语气里透着认真。从核对患者信息到调整麻醉方案,每一步都细致入微。
张冰报到第二天就泡在科室里,要么跟着查房,要么给年轻医生讲麻醉要点。“咱们来援疆,不光要做手术,还得把技术留下来。”她常跟身边人说。
带病坚守
三天三台急诊 手术衣被汗水浸透
9月的阿图什已经有些凉,但张冰的手术衣却总被汗水浸透,这不是因为天气,而是她忍着肾结石的疼痛,在手术台边咬牙坚持。9月6日,张冰做了碎石手术,医生叮嘱她好好休息,可她心里放不下科室:“麻醉科人手紧,急诊手术离不了人。”刚能下床,她就回到了岗位。9月10日11时,急诊电话响了:一名有多种基础病的患者要做急性阑尾炎手术。张冰立刻赶去,仔细评估患者情况后,开始准备麻醉。这台手术一做就是5小时,她想出去喝口水都没时间,肾绞痛犯了,她就悄悄攥紧拳头,强忍着没吭声。直到患者安全推出手术室,同事才发现她脸色苍白,手术衣已经湿了一大片。“没事,歇会儿就好。”她笑着摆摆手。
可还没休息到一天,9月11日21时,张冰刚躺下,急诊电话又打来了。“又有一台急性阑尾炎手术,需要麻醉。”电话里的声音很着急。她二话不说,抓起外套就往医院跑。了解病情、做好评估,直到23时手术顺利结束,她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宿舍。
最紧张的是9月13日20时28分,张冰接到报告:一名患者急性阑尾炎并发穿孔,已经出现腹膜炎体征,还发着烧,更麻烦的是,患者发病前一小时吃过东西,大大增加了麻醉风险。“必须马上手术,一分一秒都不能等!”她一边往手术室跑,一边在脑子里规划方案。
进了手术室,她先安排插入胃管降低风险,又反复计算麻醉用量,生怕出一点差错。手术一直持续到23时35分,当最后一针缝合完成,张冰才松了口气。走出手术室,患者家属一下子围上来,握着她的手不停道谢。
赣陶同心
组织是后盾 患者的笑容是动力
张冰能安心在手术台边坚守,背后藏着太多温暖。从她肾结石发作那天起,医院领导就没少操心:第一时间安排最好的医生给她治疗,还特意叮嘱食堂做些清淡的病号餐;医疗队领队也常来看她,反复说:“有困难千万别扛着,组织就是你们的后盾。”
“援疆医生远离家乡,我们就是你们的亲人。”医院领导的这句话,让张冰心里暖暖的。手术结束后,领导又专门安排她做全面体检,还调整了她的工作安排,让她好好休息。
如今,张冰已经恢复了健康,又像从前那般忙碌在科室和手术室之间。她常说:“每次看到患者和家属露出笑容,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而在克孜勒苏中医医院,像张冰这样的援疆医生还有不少,他们带着江西的医疗技术,也带着对边疆人民的情谊,扎根在这里。
这就是张冰的援疆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一台台手术、一次次坚守里,藏着医者的仁心,也藏着赣陶两地跨越千里的深情。而这样的故事,还在新疆的大地上继续上演——一批又一批江西援疆人带着责任而来,把技术留下,把情谊种下,让赣陶同心的种子,在边疆生根发芽。
全媒体记者 黄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