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批打着“茅台集采峰会”“战略合作峰会”“F2C企业直供战略合作峰会”等名头的虚假信息在多个网络平台频繁出现,声称“茅台开放专卖店面向全国招募加盟”“茅台在全国打造数百家直营店”“茅台经销/开店申请”等,诱使部分投资者与消费者上当。
9月12日,茅台集团发布官方声明,表示公司及下属子公司从未授权或委托任何主体,发布相关信息,组织开展相关招商活动。提醒各市场主体和消费者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谨防上当受骗,严正表示公司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切实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
茅台集团官方声明
天眼新闻记者随即展开调查,发现这些骗局背后存在严密的组织话术与推广机制,甚至借助算法扩大传播,已涉嫌多重违法。
记者实测:“低门槛、高回报”?虚假信息背后是套路
“茅台开放560家直营名额!县城50万就能申请,装修补贴60%,每月配50-560箱平价飞天,年收益150万起!”在某社交平台,一个名为“茅系名酒经销瑶瑶”的账号发布了这样一则诱人信息,还标注招商截止日期,营造出紧迫感。
网络上的虚假招商
当记者以投资者身份咨询该账号,对方表示“只需无不良记录、有启动资金,就能申请茅台直营店加盟,审核通过后先交1万元保证金,后续再补加盟费”。当记者提出需查看官方授权文件时,对方却以“内部通道信息,暂不对外公示”为由搪塞。
这并非个例。记者调查发现,近期多个平台涌现类似“茅台招商”信息,有的声称“全国打造数百家直营店”,有的开放“茅台经销/开店申请通道”,均以“低门槛、高回报、官方背书”为噱头。
网络上出现的虚假信息
“这些都是骗局,茅台从未通过社会招募方式发展直营店。”中国酒业独立评论人肖竹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真正的茅台直营店由贵州茅台股份有限公司直接建设、运营,“不存在‘加盟’或‘社会招募’的说法。”
肖竹青特别提醒记者,投资者还需警惕另一种陷阱——“茅台经销商股权转让”。“未经茅台股份公司批准,经销商股权转让、专卖店股权转让、更换法人代表或迁址,都会被茅台视同违规并暂停业务,所谓‘接手茅台专卖店就能盈利’的说法,本质也是骗局。”
除了假冒招商,另一类虚假信息则集中在“企业专享申购”上。记者获取的一则传播较广的信息显示:“茅台开放飞天茅台企业专属申购通道,30%配额直供中小企业!每采购100瓶直接节省6万元,茅台市值一夜暴涨1300亿元印证市场热度。”
某互联网平台上的虚假申购信息
信息中还盗用了“贵州茅台酒2025年全国经销商联谊会”的图片,并冒充“茅台资深观察家”发表专业点评,看似极具可信度。文末则附有一个二维码,提示“茅台企业申购通道”。
记者扫码进行初步登记后不久,就接到自称“贵州茅台黄经理”的电话,告知“需缴纳5000元企业认证费,认证通过后可平价申购飞天茅台,最低10箱起订”,并要求添加微信进一步核对资质。其微信朋友圈充斥“X总到酒厂自提茅台”“X总订单落地,原箱茅台装车发货”等所谓的“企业申购成功案例”,极具迷惑性。
不法分子精心包装的微信朋友圈
记者就相关情况向茅台方面求证。公司明确回应网上所称“放开茅台专卖店加盟”“放开直采飞天”为假冒行为,提醒投资者和消费者切勿轻信网络虚假信息,应当通过官方渠道进行核实。
法律透视:涉嫌多重违法,但维权易陷“举证难”
“此类冒用茅台名义的行为,涉嫌违反多项法律法规。”贵州贵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林倩在分析记者梳理的骗局细节时表示,从法律层面看,假冒招商与假冒申购至少触碰三大法律红线。
首先是《反不正当竞争法》。林倩指出,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响的企业名称(包括简称、字号等),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或者与他人存在特定联系,涉嫌构成该法第六条所禁止的“混淆行为”。
其次是《商标法》。若此类行为使用了茅台集团的注册商标,还涉嫌侵犯商标权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违反该法第五十七条的规定,严重时可能构成商标刑事犯罪。
更严重的是,此类行为客观上存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行为,若主观上以骗取他人财产为目的,情节严重时,还可能涉嫌《刑法》中的诈骗罪。
“但受害者维权往往面临困境。”林倩向记者坦言,网络诈骗的举证难题突出——难以锁定不法分子真实身份、交易主体复杂,且虚假招商多为团伙作案,受骗者通常法律意识不强,证据收集滞后,“等发现被骗时,往往已无从取证,导致诉讼中败诉风险高。”
“涉及知名企业的招商、加盟、直供信息,一定要以官方渠道为准。”林倩建议,可通过茅台集团官网、官方微信公众号、全国统一客服电话等核实信息,“若发现疑似骗局,可及时向市场监管部门或公安机关举报”。
贵州省公安厅“净网 2025”专项行动新闻通气会
9月19日,贵州省公安厅“净网2025”专项行动新闻通气会披露,今年以来贵州公安机关始终保持对网络违法犯罪的高压严打态势,已查处网络违法案件1.1万余起、抓获嫌疑人1.2万余人。
警方提醒,群众要牢记不贪“天上掉馅饼”的好处,警惕“高收益”陷阱,凡是承诺“零成本高回报”“快速涨粉变现”的项目,多为相关犯罪的引流手段,切勿上当受骗,发现线索及时举报。
另外,据贵州省高院通报,为精准保护本土品牌与创新成果,贵州已相继在金沙、仁怀、习水等白酒核心产区及特色产业区设立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联系点。同时,贵州省法院系统严格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截至目前已在21起知识产权案件中适用该制度,最高判赔金额达326.32万元,展现了从严惩处严重侵权行为的司法力度。
“这释放了明确信号:任何针对本土知名品牌的侵权行为,一旦查实,将面临严厉的司法制裁。”贵州省高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深度追问:虚假信息为何屡禁不止?
面对虚假信息,茅台集团已采取行动。记者从茅台方面了解到,目前多个发布假冒招商、申购信息的页面已被删除,相关账号也被封禁。不过,仍有一些账号变换名称持续发布同类内容,主要集中在短视频与私域引流平台。
为何虚假信息能持续传播?贵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逐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点出了核心原因——算法机制与造假者的“无形合作”。
红花岗公安向群众普及网络安全知识(贵州省公安厅供图)
“算法的核心逻辑是追求流量,它只判断内容是否吸引眼球,不辨别真假。”杨逐原分析,茅台本身自带流量,公众关注度高,而“开放加盟”“直采飞天”等关键词极易引发高点击与互动,从而被算法识别为热门内容进一步推广。
更值得警惕的是算法的“回音壁”效应。杨逐原解释,平台会根据用户兴趣偏好持续推送类似内容,“比如用户点击过一次‘茅台加盟’信息,后续就会收到更多同类内容,频繁曝光会消解公众的疑虑,形成‘靶向投毒’,这就是现代版的‘三人成虎’”。
因此,即便平台删除部分违规内容,骗局仍可改头换面、持续扩散。造假者正是利用了这一机制,通过精心设计的话术和重复曝光,让假消息越传越广。
杨逐原建议,互联网平台应该优化推荐机制,推动“算法向善”,确保官方辟谣信息能穿透信息茧房;同时公众也要对重复出现的诱人信息保持警惕,主动验证信源真实性,确保在算法迷雾中守住判断的清醒。
打击整治网络谣言(新华社发)
“防患于未然才是应对网络诈骗的上上策。”专家们建议,投资者和消费者需牢记“三不原则”:
一是不轻信“内部消息”“专属通道”;
二是不通过陌生二维码、个人账号进行交易;
三是不向不明主体缴纳“保证金”“认证费”“加盟费”。
记者还注意到,虚假招商并非茅台专属,近年来在餐饮、零售、加盟等多个行业均有出现,其共性是“伪造官方背书 高收益低门槛”。业内人士呼吁,监管部门、平台、企业与公众需形成合力,共同治理虚假信息,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勋周清杨情丽
编辑 刘娟
二审 刘思博
三审 田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