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这个健康的“头号杀手”,长期盘踞在全球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前列。在中国,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每年有大量新发病例,且多数患者确诊时已步入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不过,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低剂量CT筛查技术异军突起,成为肺癌早筛的有力武器,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低剂量CT:辐射与精准的精妙平衡
低剂量CT,本质上是在确保图像质量能够满足基本诊断需求的同时,大幅削减辐射剂量的CT检查方式。它通过对扫描参数的巧妙优化,比如降低管电流、管电压等,成功实现了低辐射与高诊断价值的和谐统一。
常规CT检查的辐射剂量一般处于5 - 8mSv的范围 ,而低剂量CT的辐射剂量通常能控制在1 - 2mSv ,降低幅度高达70% - 90%!如此显著的辐射剂量降低,极大地减少了对人体的潜在伤害。打个比方,乘坐飞机时,高空环境会让我们受到一定的宇宙辐射,一次20小时的长途飞行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大约为1 - 2mSv,也就是说,做一次低剂量CT的辐射量和坐一趟长途飞机差不多。对于需要定期进行体检筛查的人群而言,低剂量CT无疑是更安全、更可靠的选择,让人们在进行肺部检查时,无需过度担忧辐射危害。
肺癌早筛“利器”,早期病变无处遁形
在肺癌的防治历程中,早期发现是提升治愈率、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关键所在。低剂量CT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堪称肺癌早筛的“利器”。
与传统的胸部X光检查相比,低剂量CT的优势十分显著。胸部X光呈现的是二维图像,对于一些较小的肺部结节,尤其是那些隐匿在心脏、纵隔等部位后方的病变,极易出现漏诊情况。而低剂量CT采用断层扫描技术,将肺部“切割”成一个个薄片,随后通过计算机重建出三维图像,即便是2 - 3毫米的微小肺结节也难以遁形 ,其敏感度是X射线的6倍!许多早期肺癌在初始阶段仅表现为肺部小结节,低剂量CT凭借其出色的高分辨率成像能力,大大提高了早期肺癌的检出率。
多项大规模研究都充分证实了低剂量CT在肺癌筛查中的卓越成效。美国开展的国家肺癌筛查试验(NLST)结果显示,与常规胸部X光检查相比,采用低剂量CT筛查可使肺癌死亡率降低20% 。我国的相关研究也表明,低剂量CT筛查能够发现更多的早期肺癌患者,这些患者在及时接受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而中晚期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则会大幅下滑。这充分表明,低剂量CT筛查能够在肺癌尚处于“萌芽”状态时就将其精准揪出,为患者争取到极为宝贵的治疗时间,极大地提高了肺癌患者的生存几率。
此外,低剂量CT检查过程快速又便捷,一般只需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即可完成。检查时,患者只需安静地躺在检查床上,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简单的呼吸配合,整个过程无创、无痛苦,不会给患者带来过多的不适,这也使得更多人愿意主动接受这项筛查。
理性看待局限性,让低剂量CT发挥最大效能
当然,低剂量CT并非十全十美,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尽管其辐射剂量已大幅降低,但辐射依然存在,虽然单次检查的辐射致癌风险极低(每接受100mSv辐射可能增加0.05% - 0.2%的患癌风险,而一次低剂量胸部CT的风险仅约0.0005% - 0.001% ),但对于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仍需谨慎权衡利弊后再决定是否进行检查。
另一方面,低剂量CT检查有时会出现假阳性结果,即发现的一些看似异常的结节,实际上并非肺癌,可能只是炎性结节、良性肿瘤等。这不仅可能导致患者不必要的焦虑,还可能引发进一步的穿刺活检、增强CT等更复杂、有创的检查以明确诊断,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还可能带来一些检查相关的风险。
低剂量CT作为肺癌筛查的得力工具,在大幅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显著提高了早期肺癌的检出率,为肺癌的防治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于肺癌高危人群,如年龄在50 - 75岁,吸烟≥20包/年(包括戒烟不足15年者)、有肺癌家族史、长期接触石棉等致癌物质、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弥漫性肺纤维化病史的人群 ,建议每年进行一次低剂量CT筛查,以便尽早发现病变,及时进行干预治疗。同时,我们也要理性、客观地看待它的局限性,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合理运用低剂量CT,让其更好地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保定市第二医院 CT室 杨璐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