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奔腾的长江 流动的舞台

秋色连波,江山如画。九月的长江,既是奔腾的江河,也是流动的舞台。近日,第二届长江文化艺术季在湖北武汉盛大启幕,并相继开展了“新象长江”主题美术作品展、“影动长江”全国主题摄影展、“聆听长江”音乐周、“灵动长江”舞台艺术精品展等主体活动,将长江的万千气象娓娓道来。

青山遮不住,万里长江从巍巍唐古拉山一路奔腾入海,串起了华夏大地的万水千山,也勾勒出多姿多彩的人文画卷。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以武汉为起点,相继走进宜昌、荆州、黄石、潜江等地开展多项特色文化活动。其中,“视听长江”网络传播周更是将舞台延伸至屏幕云端,大力促进沿江城市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实现地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彩互动。在“新说长江”环节,羌藏、巴蜀、滇黔、荆楚、湖湘、赣皖、吴越七大区域文化的视听创作者依次登台,用新视听技术接力讲述了40多年来光影记忆里的长江文化;创作采风行活动中,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话题互动等形式,深入基层一线,用镜头捕捉、用光影讲述长江的自然之美、人文之韵、发展之新,构建长江文化传播共同体,形成长江文化传播合力,放大长江文化声量影响。

长江自古以来就是一条流动的文化通道,其沿线分布着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一系列史前文化,也保留着服饰、饮食、手工艺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长江文化艺术季日益成为长江流域城际之间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优质平台,不断推动长江文化在交流互鉴中争奇斗艳。文化艺术季活动系统整合长江流域乃至全国优质文化资源,以美术、摄影、电影、音乐、戏剧、文学、文博、学术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维度展示长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新象长江”“影动长江”以视觉艺术凝结大河记忆,“聆听长江”“灵动长江”则通过声乐与表演艺术传递长江文化的时代强音,而“对话长江”学术交流更是汇聚全球智慧,共议流域协同与文化传承。这些活动不仅深化了公众对长江文化的认知与情感联结,更搭建起跨地域、跨门类、跨层级的文化对话平台,促进不同艺术形式、不同地域文化在碰撞中融合、在借鉴中创新,推动长江文化从“各美其美”走向“美美与共”。

“江河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长江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正因其善于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武汉音乐学院开发的“数智编钟”全方位还原古代编钟演奏的真实场景,实现传统礼乐文化与现代数字科技的跨时空对话;《汉口茶港》以1930年代汉口“东方茶港”为背景,创新融合楚剧传统与汉口民间元素,带领观众在音符的流淌中感受长江的千年文化、文脉、文明与时代新声。此外,“简牍展”带我们溯源文明起源,“东周考古展”重现历史辉煌,“红色经典修复电影”唤醒集体记忆,而“大数据影人对话”“微短剧创作”则是长江文化数字化、青年化的时代表达。长江文化,从来不是静止的遗产,而是可以不断被激活、被再造的生命体。

“艺术来源于人民,又归根于人民”“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始终是举办长江文化艺术季的核心宗旨。从国家院团到地方戏班,从文化学者到普通市民,从专业艺术家到高校学子,艺术季让每个人都能成为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和共享者。惠民展演沿江而下,红色共读声入人心,名家沙龙思想交汇,新媒体互动跨界破圈......这些文化活动如江水般自由流动,从殿堂涌向街头巷尾,润泽寻常生活。千百年来,长江文化始终“经久不衰”,正因其不断地融入当代生活、表达时代情感、激发广泛共鸣。

江水不止,文脉不息。长江承载的,不仅是一条江水的分量,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从物理长江到数字长江,从文化长江到艺术长江,相信每个人都能从中品出自己意象中的长江。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学敏(湖北宜昌)

责编:丁楚风【责任编辑:丁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