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书香漫卷长江岸,文脉赓续楚天舒

9月19日,“书香长江”阅读周·武汉书展暨第20届华中图书交易会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启幕。作为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重点活动,它以“悦读长江 智汇支点”为主题,以书为笔、文化为墨,不仅是一场文化盛会,更在长江文化传承发展的时代进程中,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惠民先行,让长江文化走进寻常生活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被大众感知,本届书展坚守“文化为民”初心,把长江文化红利送到百姓身边。

书展推出实打实的惠民举措。发放500万元惠民券,图书折扣低至2.5折。那些承载长江历史的典籍、展现长江风貌的文学作品,以亲民价格走进寻常人家,为爱书人搭建起亲近长江文化的桥梁。同时,30余场名家文化讲座解读长江文化内涵,超300场基层活动将书香送进社区、学校与乡村。

书展现场,白发老人翻阅经典,孩童在文创市集上张望,年轻人围坐分享书中故事。不同群体都能在此觅得精神滋养,长江文化将阅读与活动融入日常,既丰富了群众精神世界,更增强了大众对长江文化的认同与归属。

创新表达,让长江文化精神可感可触

文化走进生活后,如何让其精神内核深入人心?书展在传播形式上的创新给出了答案。

首次打造的理论沉浸空间,是传播形式的突破性创举。它将“真理之光——党的创新理论出版成果展”与“三大精神数字区”并置,摒弃传统图文解说的刻板模式,借助VR情景还原、沉浸剧场等数字技术,把抽象理论与精神转化为具体场景。参观者头戴VR设备,可穿越至大别山战场感受军民奋战,立足抗洪大堤体会众志成城,步入抗疫病房见证白衣战士坚守。

这种“可感、可触、可进入”的体验,让理论脱离枯燥条文,让“三大精神”成为有温度的记忆。它重塑了大众与文化的连接方式,年轻人在沉浸中触摸历史,老一辈在情景中重温岁月,长江文化的精神基因在代际传承中焕发活力。

数字赋能,为长江文化传播打破边界

创新表达让文化更易感知,数字技术则让长江文化传播突破地域与形式壁垒,构建起全新阅读生态。

书展以数字技术为引擎,打造“内容 场景 互动”三维生态。“倍阅读”小程序能根据读者偏好生成专属书单,其沉浸式“云逛”功能让用户足不出户“亲临”书展,指尖滑动即可浏览书籍、参与活动。全省新华书店通过线上平台联动,将“云逛展、云阅读、云购书、云互动”深度融合,织就覆盖广泛的阅读网络。

无论是都市上班族,还是偏远乡村的孩子,都能凭借网络参与其中。留言评论、直播互动等形式,让读者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传播者。以往书展影响力局限于举办地周边,如今依托数字平台,长江文化的书香借网络覆盖长江沿线、辐射全国,让更多人感知流域文化底蕴。

产业联盟,推动长江文化品牌升级

数字技术让文化传得更广,而产业联盟则为长江文化品牌化发展注入动力。本次书展首创的“长江文化创意产业联盟”,打破区域壁垒,串联起长江沿线各省市的文化资源。

联盟推动各地跳出本土视角,挖掘长江文化整体价值。从上游巴蜀文化、中游荆楚文化到下游吴越文化,多元地域文化在此互鉴融合。各省市携手开发历史典故、非遗技艺等资源,将其与现代文旅、文创产业结合,共塑长江文化新IP。

在联盟助力下,长江流域剪纸、刺绣等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融合,催生出兼具文化内涵与实用价值的文创产品;多地联合打造长江文化主题旅游线路,让游客在饱览自然风光时,感受沿线地域文化。长江文化正从“文化资源”向“文化品牌”跃升,稳步向全国乃至全球知名文化IP迈进。

跨界交流,探索长江文化传播新路径

品牌升级后,如何让长江文化“破圈”?书展以新媒体文化博主大会为抓手,探索文化传播新路径。

大会汇聚全国知名新媒体文化博主、作家与评论家。他们借短视频解读文学经典,以直播讲述文化故事,凭文字评论引发大众思考。“文化博主共荐好书”计划启动,博主们以自身影响力,向粉丝推荐长江流域优秀作品,让湖北文学、湖北作家走出小众圈层,走进大众视野。

过去,长江文化传播多依赖传统媒体与线下活动,受众受限。如今借力新媒体,长江文化以生动接地气的形式呈现,跳出学术概念范畴,成为融入生活的文化元素,成功吸引更多年轻人主动探寻、热爱长江文化。

长江之水奔腾不息,长江文化的传承发展也永无止境。武汉书展展现了长江文化拥抱时代的开放姿态。相信在持续探索中,长江文化将不断汲取力量,为树立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注入强劲动力。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委政法委“清江剑”团队负责人、湖北省散文学会会员、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文联第五届作协理事)

责编:肖慧婷【责任编辑:伍佳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