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让文化住进日常,把远方捎进生活

2025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于2025年9月12日至14日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举办,全国多地文博单位携特色文创产品齐聚武汉,一时间“文创”再度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从冰箱贴到纸巾盒,从玩偶到发夹,文创产品早已走出博物馆的玻璃展柜,融入日常生活的烟火气里。它们早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物件,更是一种文化的“打开方式”。

文创是指尖的文化温度。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但也因其年代久远、语境隔阂,往往给人以高冷的距离感。而文创恰恰扮演了“翻译”的角色。当博物馆里的文物走下展柜,以更亲和的姿态走进日常,文化便有了温度。国家博物馆藏“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的华美被浓缩成掌心大小的精致物件;故宫太和殿屋脊上的瑞兽化作萌态可掬的宠物摆件;甘肃博物馆“铜奔马”变身为憨态可掬的“绿马奔奔”玩偶。文创实现了文化语言的现代转换,让传统不再遥远,反而可爱、可亲、可触碰。

每一件带着地域印记的文创,都是一张会说话的名片,印刻着一方水土的风情与记忆。文创也因此成为地域文化传播的轻骑兵,用最柔软的方式,完成着“行走的文化名片”的使命。武汉的“全员饿人”玩偶,用俏皮的方言谐音和生动的“过早”场景,将市井生活趣味展现得淋漓尽致;陕西的“绒馍馍”以毛绒材质重塑面食造型,让厚重的面食文化变得柔软可亲;新疆的“逢烤必过”包,则将地域饮食特色与美好寓意巧妙结合,让使用者仿佛能感受到大漠的热情。通过不同地域的文化文创,把各地的美好打包送到人们身边,让远方不再遥远,完成了一次“精神旅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这次博览会各地文博机构纷纷拿出“看家宝贝”,网友笑称“‘显眼包’太多,一个比一个‘颠’”。圆乎乎的‘大脸懵’抽纸盒,配着“别慌,先抽张纸擦擦汗”的文字,成了办公室里的解压神器;还有那款“班味很重”的龙形冰箱贴,耷拉的眼皮、微驼的脊背,把打工人的日常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这些带着生活气息的设计,其实都是在用情感逻辑替代商品逻辑,用共鸣价值强化使用价值。当文创能接住人们的喜怒哀乐,它就不再是冰冷的商品,而是温暖的陪伴,让文化在情感的连接中自然流淌。

从文化符号的现代转译,到地域风情的集中呈现,再到情感共鸣的深度触发,文创产品虽“小”,却能以轻驭重、以近致远。它既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达,也是文化产业创新活力的体现。国家文物局报告显示,全国博物馆文创产品销售收入34.28亿元,比上年增长63.7%,34.28亿元的背后,是无数年轻人用购买和分享进行的投票。

正如本届博览会所展示的,当来自天南地北的文创产品齐聚一堂,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商品的陈列,更是一场文化的交响。它们用不同的材质、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故事说明,文化不是静止的遗产,而是流动的、生长的、可共享的生活体验。我们期待更多文创产品继续以接地气的表达,成为普通人触摸文化、理解传统、感受美好的日常媒介。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朱惠超(洪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责编:沈素芬【责任编辑:何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