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系统化提升极端强降水天气灾害防范应对能力

大皖新闻讯 9月17日,记者从淮南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发布会上了解到,近年来,该市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建强应急救援队伍、加大装备配备投入,提升防汛救灾能力,为有效应对极端强降水天气做好准备。

淮南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杨旭峰介绍,该市整合设立了淮南市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负责统筹指导、协调和监督全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明确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职责,建立责任清单,“全灾种、大应急”格局基本形成。在应急状态下,按照应急预案和灾情需要,转入防汛抗旱指挥部组织应对处置,开展防汛抗洪、抗旱减灾工作。坚持平战结合,更加突出应急状态下防汛抗旱指挥部牵头抓总、统一指挥、统一调度作用。

建立市、县、乡和灾害现场“四位一体”、贯通运行的“1311”防汛救灾应急指挥体系,高效运行联合值守、会商研判、动态调度等应急机制,提升统一指挥、协同联动、精准调度、高效处置能力。建成“可视化”调度系统,开展应急指挥可视化响应圈建设,基本实现了灾害现场“看得见”“听得到”“喊得着”。

统筹消防救援队伍、专业抢险队伍、社会应急力量以及军队和民兵力量,组建省市级防汛抗旱专家23人,市、县防汛抢险救援队伍15支1108人;建立军地协调机制,备勤武警70人、消防145人,并将全市98支3850名民兵纳入全市应急队伍体系;依托在淮水利施工企业等组建13支213人的防汛应急抢险队伍,形成梯队性救援力量编成,在重点区域前置力量和物资装备,确保险情抢早抢小。

针对近期强对流天气易发多发,淮南市防汛抗旱指挥中心四级主任科员孟繁荣介绍,强对流天气具有持续时间短、局地性强、破坏力强等特点,短时间内会出现风力增大、降水增强、雷电等天气现象。这就需要社会公众密切关注气象、应急等部门发布的信息,及时了解气象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并学习掌握基本的自救技能。注意防雷、防风和防涝。要减少户外活动,在户外的行人应躲避到建筑物内,避免在空旷场所、树下躲雨,远离高大建筑物,避免被悬挂广告牌、玻璃等容易被风吹落的物体砸伤;自觉远离地下空间、桥隧等低洼易涝区域,居住在危旧住房、工棚的居民,要及时转移。

大皖新闻记者 张安浩

编辑 陶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