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不让老人接送小孩”,配套跟上了吗

9月12日,#有小学建议不让老人接送小孩#冲上热搜。网友说,学校这是“何不食肉糜”,老人们更知道安全的重要性,主要是没有办法。而教育局一句“非强制”的回应,反而更凸显了问题的复杂性。

有数据显示,全国66.47%的城镇家庭依靠老人接送孩子。这不是什么“中国式溺爱”,而是双职工家庭在房贷、教育、生活三重压力下的理性选择。要求老人“退场”之前,得先问问:年轻的父母能提前下班吗?课后托管服务跟上了吗?校门口的马路安全吗?

破解这道难题,需要的不是居高临下的建议,而是俯下身子的共情。北京部分学校的“课后330”服务提供了新思路。在这里,政府购买服务,引入专业机构开展兴趣课程,让孩子安全留校的同时丰富课外生活。而上海长宁区则从硬件入手,打造“儿童友好型街道”,通过设置安全通道、优化交通组织,让所有接送者都能更安心。

更值得借鉴的是日本“通学路”制度。政府指定安全路线,社区志愿者组成守护网络,将安全责任从家庭部分转移到社区。这种全民护学的模式,既减轻了家庭压力,也凝聚了社区力量。

企业的角色同样关键。苏州工业园区有外资企业推出“亲子时刻”制度,允许员工每周两次弹性作息用于接送。实践证明,这种人性化管理不仅没影响效率,反而提升了员工归属感。

其实,纠结“谁不该接送”,不如思考“如何接得更安全”。学校可以组织交通安全培训,给老人发放反光背心、安全小旗;社区可以设立“邻里互助点”,让附近的孩子结伴而行;交管部门可以在上下学时段增设临时交通岗。这些实实在在的措施,比一纸通知温暖得多。

教育的温度,不在于发现问题时急着划清界限,而在于直面问题时主动伸出援手。当学校说“我们理解您的困难,我们将提供这些支持”,远比说“不要如何”更有价值。

那些蹒跚在校门口的银发背影,照见的既是亲情守望,也是公共服务短板。他们不该被简单定义为“风险因素”,而应被看见、被理解、被赋能。构建儿童友好型社会,需要的是学校延长课后服务时间并提供丰富内容,需要的是社区搭建安全便捷的接送网络,需要的是企业推行更人性化的用工制度,需要的是交管部门优化校园周边交通环境。

校门口每天上演的接送场景,是中国家庭韧性的真实写照。当祖辈的银发在夕阳下闪光,稚嫩的小手紧握沧桑的大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条回家的路,更是一个民族代际相传的温度与力量。这份温暖,值得整个社会用心守护。(丁慎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