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1日,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伊什特万·乌伊海伊在世界旅游合作与发展大会上发布了《世界旅游城市发展报告(2024-2025)》(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公布了2024-2025世界旅游城市发展综合排名。排名前三的旅游城市分别是纽约、东京和巴黎;中国的北京、上海和香港分别排名第7、第9和第11,北京比去年排名提升一位;排名前20的城市中,亚太地区上榜8个城市,美洲地区5个,欧洲地区5个,中东地区2个,非洲地区城市未上榜。
根据整体的综合排名以及近三年的排行变化,世界旅游城市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
1.亚洲旅游城市入境人数增速居全球前列,综合排名稳步提升。
中国持续优化入境政策,推动入境游加速回暖。中国采取了很多措施,如依托扩大免签范围、延长停留时限,带动北京、上海等核心城市入境游客显著回升。日本市场受日元持续疲软、中国访日游客推动等多方面影响,排名保持前列。
2.欧洲旅游增长强劲,区域内需求与大型赛事双轮驱动。
大型的国际体育赛事,如欧洲足球锦标赛、巴黎奥运会等等,成为拉动欧洲旅游的核心驱动力,区域内旅游需求持续支撑欧洲旅游市场的复苏与增长。此外,我们可以看到欧洲仍然是全球范围内最大的排在榜首的旅游市场。而美国游客与中国游客成为欧洲旅游增长的重要客群,在未来这种趋势还将持续。中国的诸多企业也已经成为了顶级的旅游管理企业,我们可以看到40%的亚洲到欧洲的旅客都是通过它们,非常具有竞争力。
3.中东旅游增速放缓,目的地分化加剧。
在综合排名前20的城市中,中东旅游城市仅占据两席。区域内旅游资源竞争加剧,目的地分化趋势显现,传统强势城市迪拜在2024年综合排名中出现下滑,其旅游模式正面临转型压力。
4.美洲旅游内需强劲,但是国际客源回流仍然疲弱。
美国旅游市场越来越依赖于内需,辐射效应带动美洲整体增长。2024年美国境内旅游消费占比高达近九成,创下历史新高,拉动了全国各州的酒店、交通、零售等相关产业复苏。但是,美国核心客源市场入境人次锐减、政策响应滞后以及国际推广缺乏系统性规划,这些导致国际游客吸引力的下降。
5.国际旅游复苏加快,出行方式与偏好持续演化。
跨境旅游的回暖节奏正在明显提速,成为全球旅游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国际游客的出行方式与消费偏好也在持续演化。“更少次数、更长时间、更深体验”正逐步取代疫情前的高频短途出行方式。文化探访、生态户外、健康疗愈、美食研学等高附加值旅游产品持续升温。
《报告》指出,2024-2025年,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持续跟踪观察100个有代表性的主要旅游城市。其中,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会员城市67个,非会员城市33个。通过历史性的对比,对100个城市进行综合发展排名。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门制定了世界旅游城市发展评价指数,由城市知名度、产业景气度、城市智慧度、旅游安全度、经济贡献度、游客满意度六个维度构成。我们设立32个分项指数和61个构成指标,指标权重由联合会专家通过德尔菲方法打分构成,因此,评价的指标能够准确反映当前旅游业的最新态势。
【责任编辑:郭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