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研发,6亿美元投入:他把“救命人工肝”带回中国

在济南高新区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一批像山东壹瑞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这样的高科技民营企业,正以技术为矛、以政策为盾,在生物医药的赛道上奋力奔跑。

日前,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走进位于章锦综合保税区内的壹瑞特生物,对话公司董事长兼首席财务官阮海斌。从投资人转身为企业创始人,他带领团队将全球领先的ELAD生物人工肝技术引入中国,不仅填补了肝病治疗领域的空白,更在济南这片土地上,见证了政策、人才与产业共振的力量。

技术突围:从“解毒”到“再生”

肝病治疗尤其是终末期肝病,长期以来依赖肝移植和血液灌流等手段,但供体稀缺、费用高昂、免疫排斥等问题,让很多患者陷入绝望。

“ELAD的不同在于,它不仅仅是一台‘解毒机’。”阮海斌介绍,这套系统通过在体外培养近一斤的人源肝细胞,不仅能净化血液,还可合成白蛋白、凝血因子、抗炎因子等300多种蛋白质,真正实现了对肝脏功能的“替代与再生”。

更值得一提的是,该技术目前已在中国、美国、欧盟均进入过Ⅲ期临床试验,全球累计完成超过600例临床试验,患者生存率显著提升。“很多急性肝衰竭患者在接受治疗后,黄疸下降、凝血功能恢复,甚至能够重返正常生活。”

这意味着,ELAD不仅是一种技术产品,更是一种“生的希望”。

理想远征:从投资人到创始人

阮海斌曾是深耕市场多年的投资人,习惯用数据和模型评估风险。但当他第一次接触到ELAD项目时,却被其临床价值深深打动。

“这个技术风险很大,不确定性极强,但我唯一能确定的,是它能救命。”2019年,他毅然决定将ELAD项目引进中国,落户济南,并从投资人转型为全职创始人。

“最痛苦的妥协,是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反复权衡。”他表示,作为创始人,每天都要面对“公司如何活下去”的现实问题。“研发要推进、产品要注册、生产要合规、资金要管控……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生死。”

但他也表示,“如果一件事足够重要,哪怕前路艰难,也必须走下去。”正是这种“怀揣理想,脚踏实地”的信念,支撑他和团队跨过一道道难关。

政策赋能:高新区的“孵化沃土”

作为一个从浙江走出、又回归山东创业的企业家,阮海斌对济南的创业环境有着深刻的体会。

“高新区不仅在研发补贴、税收减免、人才公寓等方面给予实打实的支持,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制度创新’上敢于突破。”阮海斌举例,像壹瑞特这样从事一类新药研发的企业,在临床试验审批、产品注册等环节常面临政策瓶颈,而高新区政府主动对接、积极协调,为企业提供了“绿色通道”。

此外,济南高校资源丰富,山东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药学科学院等高校院所为企业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

临床资源的密集也是济南的一大优势。齐鲁医院、山东省立医院等全国顶尖医院为临床试验提供了高效对接平台,加速了产品从实验室走向病床的进程。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阮海斌用这句话形容创业之路。在济南高新区这片政策暖阳、人才荟萃的土地上,壹瑞特生物正以技术为帆、以政策为风,驶向更广阔的蓝海。而它背后的故事,正是济南民企奋力前行、政策与创新彼此成就的生动缩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