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动脉瘤患者“福音”!毓璜顶医院首创杨氏腱腹膜血管置换术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孙淑玉 通讯员 李成修 李凌峰

在血管外科领域,感染性腹主动脉瘤曾被视为“绝症”与“手术禁区”。它不仅存在普通动脉瘤随时破裂的高致死风险,还伴随剧烈感染、脓腔形成及邻近脏器侵蚀,常引发消化道大出血或脓毒症。患者多为合并糖尿病、免疫力低下的老年人,治疗难度极大。长期以来,人工血管重建易致再感染破裂,腔内隔绝术复发率高,同种异体血管移植供体稀缺,无数患者只能无奈等待生命终结。

杨牟(右三)与团队研究患者病情

车海杰(右)在手术

如今,这一困境被烟台毓璜顶医院血管外科团队打破。杨牟主任医师凭借三十余年临床经验和数万台手术积累,全球首创“杨氏腱腹膜血管置换术”,以自体带腹直肌后鞘的腹膜重建腹主动脉。这种自体组织兼具良好弹性与抗感染能力,能承受主动脉高压,突破性解决了感染与血管重建的核心矛盾。自2018年首例手术成功实施以来,已有二十余位曾被国内顶级医院拒绝收治的患者,借此重获新生。

生死时速:多学科协作创造生命奇迹

今年5月,71岁的吕女士因呕血紧急入院。她1年前发现腹部搏动性肿块未重视,2个月前出现肾周脓肿,长期糖尿病让感染难以控制。检查显示,其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已侵蚀十二指肠导致呕血。入院次日,吕女士突发大量呕血并休克,腹主动脉破入十二指肠,生命垂危。医护人员紧急实施腔内隔绝术,用支架暂时稳定循环,为二期根治手术争取时间。面对患者高龄、感染重、营养差、消化道受侵蚀等多重难题,血管外科主任车海杰牵头组织感染性疾病科、肝胆外科、消化内科等十余个科室开展多学科会诊,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经过20余天的营养支持和感染控制,6月11日根治手术顺利进行。术中发现腹主动脉瘤与十二指肠严重粘连,肝胆外科副主任医师张翠生参与完成消化道切除与吻合术。杨牟、车海杰带领团队轮番作战,成功取出支架并以自体腹膜重建腹主动脉。术后,在重症监护室、康复科、中医科等多科室接力照护下,患者战胜消化道功能障碍和腹腔出血等并发症,最终康复出院,家属含泪称赞这是 “生命的奇迹”。

两位患者与家属为血管外科团队送来锦旗和感谢信

另一位患者刘先生因腹主动脉瘤支架术后合并慢性阑尾炎,引发腹腔多处脓肿并侵蚀腹主动脉。感染科主任医师蒲增惠全程指导抗感染方案,术前穿刺引流控制感染后,手术团队分两组协作:一组游离腹主动脉并取出感染支架,另一组将腹直肌后鞘缝合成能承受高压的血管。术中遭遇创面大出血,麻醉科主任医师田明稳定患者生命体征,心外一科副主任孙鹏飞团队启动体外循环保障供血。

在多学科合力下,手术终获成功。术后患者需大量输血,其家属组织亲友累计献血12000多毫升,输血科主任于淑红全力保障用血需求。经重症监护室精心救治,患者最终康复出院。

团队力量:多学科诊疗体系筑牢生命防线

这些成功案例不仅彰显了“杨氏腱腹膜血管置换术”的原创价值,更凸显了烟台毓璜顶医院多学科诊疗(MDT)体系的强大优势。

血管外科作为核心主导,凭借国际先进的技术创新力攻坚克难;感染科、肝胆外科等科室确保手术与抗感染、脏器修复的整体性;麻醉科、输血科、重症监护室为高难度手术保驾护航;康复科、中医科及护理团队则助力患者顺利康复。这种跨学科、全流程的协作模式,让一个个濒临绝境的生命重获生机。

中国原创:为全球治疗提供全新思路

“杨氏腱腹膜血管置换术” 实现了三大突破:一是采用自体组织替代人工血管,从源头解决感染复发问题,在感染环境中安全可行;二是同步治愈主动脉瘤与感染病灶,实现 “一术双解”;三是不依赖供体血管,具备普适性,可广泛推广。

这一世界首创的中国原创术式,正为全球感染性动脉瘤治疗贡献“中国方案”。它的成功离不开团队不畏艰难的决心,凝聚着杨牟、车海杰的创新思维,以及众多科室的通力协作。从 “不治之症” 到 “可治之疾” 的跨越,见证了中国医生的智慧与勇气,更彰显了格物致知、勇攀高峰的医学精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