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南师附中树人学校,学生在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堂上学习。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徐琦 摄
南报网讯(记者钱红艳通讯员古教)“今天我要带大家走进人工智能,认识一下人脸识别技术……”9月4日上午8时40分,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未来教室里,面向三年级孩子的首堂人工智能通识课开课。当天,鼓楼区多所学校率先开展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教学。根据计划,到2027年,全市中小学将实现100%开设人工智能课程。
在这堂主题为“初探人脸识别”的课程中,老师带着孩子们边玩边学,通过观看视频、做小游戏、现场实验等方式,讲述人脸识别的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等,让孩子们对人脸识别技术有了初步了解。
“课上做的小实验特别有意思,老师给每个小组一个可以对图像识别的设备,里面已经采集了我们的人脸信息,我们对着摄像头做鬼脸、戴口罩、歪头侧脸等,看能不能通过人脸识别,并记录下实验结果。”三(5)班学生蔡青恒说,“这样的课堂很有意思,后面我还想更深入地了解人工智能相关知识。”
在南师附中树人学校初一(28)班的信息科技课上,该校信息科技教研组组长陈杰带着学生们从“什么是人工智能”“机器如何感知”“人工智能应用”等多个方面,探索机器学习到机器创作的过程。
“人工智能已经进入我们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够系统接受人工智能通识课的学习,对我们而言,不仅是知识的拓展,更是思维方式的革新。”学生刘子淘说。
记者了解到,2025年初鼓楼区在我市率先成立“鼓楼区人工智能教育赋能中心”,发布《鼓楼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及《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导意见》,明确从2025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启动人工智能通识教育。
鼓楼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构建了“基础 拓展 创新”三级课程体系,覆盖小学至初中全学段,“新学期开始在小学三年级、初中一年级开展AI通识课程教学,学习内容涵盖机器学习、算法原理、语音识别、图像识别、AIGC、智能机器人等六大模块,各学校每学年将开设不少于8课时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
据悉,我市其他区也将陆续跟进开展中小学生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根据《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要求,到2027年,全市中小学将实现100%开设人工智能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