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9月4日,首届深空经济与产业发展大会在安徽合肥召开。本次大会以“聚焦深空经济,引领产业未来”为主题,在全国首次提出深空经济概念框架,系统梳理深空十大产业方向。大皖新闻记者从会上获悉,预计2040年,全球深空经济规模将达到万亿美元。
2040年全球深空经济规模将达万亿美元
本次会议探索提出深空资源开发、深空互联网、深空能源、深空生物、深空运输、深空智能、深空建造、深空旅游、深空安全、深空文化十大产业方向,预计2040年全球深空经济规模将达到万亿美元。
深空探测实验室总工程师史平彦在会上提出,深空活动进入快速发展期,并且催生出新的经济形态,人类正在以月球、火星为支点,探索地外资源利用。
“深空经济与太空经济最大的区别,就是地外资源的利用。”史平彦在接受大皖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国际上的主要国家已批准立法开展深空资源开发,我国出台政策引导培育深空经济新业态,构筑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中西部、东北等产业集群。
“安徽、湖北、广东也发布了新政策,鼓励商业航天企业参与深空资源开发利用。”史平彦表示,商业航天的发展,让航天的门槛有所降低,可以吸引更多的资本介入,为深空经济产业的形成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同时,史平彦也提到,合肥聚集了许多航天方面的相关企业,并在量子和核聚变领域取得了进展,“这些都与深空探测密切相关,比如深空的通讯要依靠量子,核聚变则能解决能源问题。”史平彦相信,在未来5至10年间,我国的深空经济将有比较稳定的发展。
而对于此次提出的深空探测十大产业,史平彦认为很可能会在深空旅游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国内有不少企业对此感兴趣,包括合肥也有。”
提及深空探测十大产业,深空探测实验室副主任于继科也做出畅想,“比如深空运输,提起这个概念,很多人想到的是星球与星球之间的运输。”于继科说,未来也许会有太空电梯,可以连接地球和空间站。“再比如月球磁悬浮抛射系统,听起来很科幻,也不是没有可能。”于继科解释,由于月球的重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在月球上发射物体确实会轻松不少,未来也许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将月球上采集到的资源运送回地球。
下一步,深空探测实验室将继续做好技术创新,抢占科技制高点,持续推进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并会同各方积极谋划培育深空互联网、深空能源、深空生物等深空战略性新质产业方向,也包括支撑深空探测工程所需的深空器件和材料等。
深空探测实验室加速科技成果落地
大皖新闻记者了解到,深空探测实验室作为面向世界航天科技前沿和国家航天强国战略需求,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研究的国家级科创平台,在深空经济与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
未来,实验室将致力于推动科学、工程、技术、产业与金融资源深度融合,搭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应用”高效联动的创新生态,为深空经济发展提供从科研突破到产业落地的全链条支撑。
“我们加强顶层谋划,成立了成果转化与产业发展委员会,推动实验室的科技成果更快地走向产业端。”深空探测实验室成果转化中心主任、合肥公司副总经理常军表示,在深空探测方面,不论是对中国还是全人类而言,都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我们做的许多事情都是人类的首次,比如嫦娥4号实现了首次月背着陆,嫦娥6号实现了首次月背采样返回。”常军说,深空产业是一个慢慢发展的过程,除了政府投入,还需要联合社会上所有想参与进来的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等。
合肥市空天技术成果转化促进中心主任张晓明介绍,目前,深空探测实验室牵头成立“深空产业协同创新联盟”,并建设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基地。“我们还构建了‘5 1 5’组合基金,将安排50亿元深空探测产业基金支持空天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张晓明表示,还有1亿元空天技术成果转化先导基金、5亿元空天信息产业生态基金。
此外,深空探测实验室具有人才团队优势,孵化器领军人物及核心运营团队具有空天领域任务参研参试、技术合作、项目投资等工作履历。
据介绍,本届大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我国深空探测正式从技术突破、科学探索迈向经济赋能、产业驱动的新阶段。深空经济有望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也是拉动航天升级、培育创新动能、重塑空间格局的重要力量,为构筑战略性新兴产业奠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大皖新闻记者 姚一鸣
编辑 汪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