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毓璜顶医院完成首例骨科机器人手术 毫米级精准复位开启微创治疗新时代

大众网记者 刘慧慧 通讯员 李成修 姜宗延 烟台报道

近日,烟台毓璜顶医院创伤骨科手术室里,一台特殊的手术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孙煜杰主任手术团队借助国产最先进的骨科手术机器人,为一名七旬老人完成了骨盆骨折闭合复位与固定手术。同时邀请了北京积水潭医院专家赵春鹏主任莅临烟台毓璜顶医院,教授娴熟的机器人技术和精细的操作手法,让在场医护人员受益匪浅。这是烟台毓璜顶医院开展的首例骨科机器人辅助手术,标志着烟台毓璜顶医院骨科治疗迈入“精准微创”新阶段,将为患者带来更优质、更安全的治疗选择。

孙煜杰团队进行术前讨论

七旬老人遇车祸

骨科机器人辅助完成手术

一场意外车祸导致李女士(化姓)骨盆多发骨折,同时合并颅脑外伤等复杂伤情,被紧急送往烟台毓璜顶医院。“在患者病情稳定后,我们决定为她进行骨盆骨折复位固定术。在传统的治疗模式中,骨盆骨折手术大多是开放式操作,我们需要较大的手术口,以充分暴露骨折部位并实施复位固定。”烟台毓璜顶医院创伤骨科主任孙煜杰告诉记者,但李女士年龄较大,再加上病情复杂,恐怕难以承受开放手术带来的风险。

经过综合考虑并与家属充分沟通后,孙煜杰主任团队决定采用新引进的骨科手术机器人为其实施微创手术。孙煜杰介绍,术前,团队会采集患者的骨折数据,输入计算机系统制定个性化的复位计划;术中,机械臂会按照计划自动复位并稳定住骨盆,将复位精度控制在毫米级,手术团队仅需要通过几个小切口置入螺钉。

“这种方式不仅省去了传统手术中用于固定的钢板,避免了大切口带来的损伤,还能大幅缩短患者的康复周期。”孙煜杰告诉记者,术中出血量仅5-10ml,2小时便完成了全部手术。

骨科机器人术中操作

北京积水潭医院赵春鹏教授指导手术

大切口变小洞洞

骨科机器人重塑手术模式

因骨盆结构复杂、周围血管神经密集,骨盆骨折素有“创伤之王”之称。而对比传统开放手术,骨科手术机器人的优势不仅体现在微创上,更核心的是“精准”与“稳定”,彻底改变了骨盆骨折的治疗逻辑。

“传统手术全靠医生手动操作,复位时想精准控制1度、2度的角度根本不可能,稍一松劲骨折部位就可能移位,复位效果差了,术后肯定会有后遗症。”孙煜杰直言,而骨科手术机器人通过机械臂与计算机系统协同,能实现“毫米级”控制。“就像把错位的骨盆‘掰’回正常位置后,用‘无形的手’牢牢固定住,医生只需在正常骨盆结构上打螺钉,既不用钢板,也不用大切口。”孙煜杰说。

这种“微创 精准”的模式,不仅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更是能做到减小创面,复位精准,固定稳妥,能使患者快速康复。“尤其是对老年患者、复杂创伤患者来说,损伤小、恢复快意味着更少的并发症,更高的生存质量,是‘少花钱、少遭罪、恢复快’的好事。”孙煜杰介绍。

孙煜杰团队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

持续创新与应用

技术将惠及更多创伤患者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手术设备的不断演进,骨科机器人的出现真正实现了外科手术一直以来追求的安全、精准、微创、快速的理念。“骨科机器人包括导航系统、光学追踪系统、机械臂及自动控制系统,能够为骨科医生提供精细的术前规划、精准的术中操作,从而使手术更安全、更微创。”孙煜杰说,李女士这台手术只是“开始”,之后会根据患者的病情适应症,计划每周开展1台。

“除了骨盆骨折,我们还计划将机器人技术推广到大腿、小腿等长骨干骨折治疗中。”孙煜杰说,目前,烟台毓璜顶医院创伤骨科已组建以孙煜杰为核心的机器人手术团队。后续将重点培养年轻医生,扩大技术团队规模,让更多医生掌握这项精准技术。

“让更多患者享受到精准医疗,是我们的核心目标。”孙煜杰表示,烟台毓璜顶医院创伤骨科将在骨科机器人的加持下,进一步提高医疗救治水平,推动骨科创伤治疗向“更精准、更微创、更高效”方向发展,让胶东地区的患者不用奔波,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与国内顶尖医院同步的治疗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