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观察|保持合理期待,化解开学焦虑

秋季开学,各个中小学校园又恢复了昔日的热闹。然而与此同时,部分学生却陷入了一种难以言说的焦虑之中。

有的失眠食欲不振,有的莫名腹痛头痛,还有的沉默寡言情绪低落……开学前后这些看似不同的反应,背后却指向同一个关键词——开学焦虑。

开学焦虑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未知感”是触发焦虑的首要原因。新的校园、陌生的老师同学、不同的教学节奏,甚至食堂的饭菜口味、宿舍的作息习惯,这些与过往生活的差异,都会让学生特别是一年级和初一、高一年级的新生产生不安。

比如,部分学生习惯了依赖家长安排,进入新环境后,面对自主整理内务、规划学习时间等任务,容易因“能力落差”陷入自我怀疑;还有些学生性格内向敏感,害怕主动与人交往,担心“被孤立”的恐惧会让他们对校园生活产生抵触。

学业压力的增加是焦虑产生的重要因素。随着年级升高,课程难度加大,学习任务加重,不少学生担心自己无法适应新的学习节奏。再加上,社会与家庭传递的“期待压力”不断加码。家长口中“上了好学校就要更努力”的叮嘱,社交媒体上“学霸作息表”的隐性对比,学校对成绩排名的强调,都会放大学生的焦虑。

此外,长达两个月的暑假让学生形成了不同于在校时的生物节律,比如就寝时间推迟、起床时间过晚等,这种“时差”导致开学后的生物钟紊乱。而且,学生从相对自由的假期状态到程式化学校生活的转变,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心理调整。

开学焦虑不是一种心理疾病,而是学生在开学季可能会遇到的一种心理现象,需要学校、家长与学生三方引起重视,避免学生陷入情绪内耗,否则还可能影响学业与身心健康。

学校是缓解焦虑的第一道防线。要开展系统的过渡适应活动,比如提前组织校园开放日,建立学长学姐互助制度等。在课程安排上,可以设置“缓冲期”,遵循低坡度、高兴趣原则,避免一开始就进行高强度知识灌输或测试。同时,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帮助学生更快地融入集体。

作为学生的“情绪后盾”,家长要学会适度放手与正向引导。首先调整自身心态,家长的开学焦虑有时比学生还严重,这种情绪会影响孩子,比如反复叮嘱“别跟同学吵架”“一定要听老师的话”,反而会强化孩子的不安。其次在行动上,要帮助孩子做一些“适应性准备”,像提前教会小学新生整理书包、记录作业,引导中学生制订学习计划等。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合理设定期望,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压力。要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学习成绩。

学生则需主动迈出“适应第一步”,学会与焦虑和平共处。要正视焦虑情绪,明白担心新环境是正常的,不必因焦虑而自责。要学会主动求助,如果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听不懂课程、与同学产生矛盾,不要独自承受,要及时向老师、家长寻求帮助,这不是软弱,而是适应新环境的智慧。

开学适应是一个自然过程,通常需要2周至4周时间,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都应保持合理期待。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顺利度过开学焦虑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自信的心态投入到新的学习和生活中去。(王敬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