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的九月,校园再度迎来莘莘学子。一年一度的“开学第一课”,也如期而至,成为不少师生和家长关注的话题。而今年贵州的这堂“第一课”,却以其独特的主题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引发了广泛共鸣,甚至悄然“刷屏”。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贵州的“开学第一课”没有流于泛泛而谈,而是巧妙聚焦于一段感人至深的历史——抗战时期浙江大学、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西迁贵州的办学历程。主题“书灯不灭 烛照复兴”精准捕捉了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风骨与坚守:烽火连天中,师生们不仅守护文明火种,更在苦难中坚守教育报国的理想。
这堂课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它将宏大的家国叙事,落到了一个具体可感的故事中。它讲的不是口号,是一所所大学如何在贵州的土地上重启课堂,是学者们怎样在煤油灯下坚持研究,是当地百姓如何与师生们共渡难关。历史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这堂课构建了一个“融合历史叙事、情感共鸣与价值引领的育人场域”,它让道理拥有了温度,让价值传递自然而然。
更值得肯定的是,这堂课回应了一个重要的教育命题:思政课到底该怎么上,才能真正入脑入心?贵州的做法提供了一个出色的答案:用好用活身边的红色资源和历史遗产,把道理藏在故事里,用真实打动人心。
它不是生硬灌输,而是引领和唤醒,唤醒年轻人对历史的敬畏、对家国的担当,也唤醒他们珍惜当下、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
不少师生反馈,这既是一堂历史课,也是一次精神洗礼。正如同学所言,“先辈们在战火中坚守理想,我们在新时代更应珍惜时光。”
新学年已经启幕,“开学第一课”如同一粒种子,在年轻心灵中生根发芽。它告诉我们,真正走心的教育,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能够映照时代、连接心灵、点燃理想的动人力量。
期待这样的“第一课”越来越多,也期待每一位青少年都能从中汲取前行之力,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步履坚定,迈向远方。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策划/刘丹 覃淋
文案/周雅萌
主播/冷赛楠
视频/王华
编辑 杨羽
二审 李劼
三审 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