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地域文化 担当时代使命

查干湖是松原人民的母亲湖,它是生态的湖,也是文学的湖,是我们的文学富矿,也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更是一部流淌在关东大地上的生态史诗。查干湖生态文学,作为松原文化的闪亮名片,不仅是地域文化的鲜活注脚,更是关东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动延续。挖掘地域文化,创建关东文化(松原)生态保护区,用文学擦亮查干湖金字招牌,这也正是松原作家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担当。

一、植根沃土:查干湖生态文学的文化基因

查干湖生态文学的基因,深植于关东文化的沃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查干湖渔民在冰天雪地中“祭湖醒网”,在风浪里用原始的方式守护渔猎传承,与当代“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满蒙文化、辽金文化、渔猎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和石油文化构成松原文化,也是关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地域文化。

挖掘地域文化,创建关东文化(松原)生态保护区,其核心意义就在于守护这份地域文化根脉。当工业化浪潮冲击着传统生活方式,生态保护便成为全球共识,查干湖生态文学便承担起地方“文化挖掘者”的双重使命:一方面,它是“最后渔猎部落”的软性载体,通过文学记录祭湖仪式的庄严,冰湖腾鱼的壮观、渔民与湖共生的生态智慧,让传统的渔猎文化记忆在文学中得以传承;另一方面,它是时代精神的发声器,以文学的方式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让生态保护的理念通过故事、诗歌、散文浸润人心。从这个意义上说,查干湖生态文学不仅是松原的文化名片,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生态领域的当代实践,是关东文化(松原)生态保护区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

二、守正创新:查干湖生态文学的艺术特征与时代转化

查干湖生态文学的艺术魅力,集中体现为“生态之美”与“人文之韵”。从艺术特征来看,它首先呈现为在场性的生命叙事。创作者要像查干湖的芦苇一样扎根湖岸,在泥泞的湖滩、结冰的湖面、喧闹的渔市和百姓的餐桌中捕捉真实的生命痕迹和人间烟火。无论是冬捕时冰镩刺入湖面的脆响,还是“捺钵天团”留下的足迹,这些带着湖水潮气与时代印记的细节,让文字成为生态的“活化石”,使文学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查干湖生态文学是生态与人文的共生共融。一是“自然之美的诗意还原”。在这里可以看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也可以领略“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感受生态之美的壮阔与婉约;二是“人文之美的深度开掘”。通过渔民讲述“舌尖上的中国”“指尖上的马头琴”“生态查干湖、四季查干湖、世界查干湖”,让人感受到“相约查干湖,我在这里很想你”的文艺和浪漫;三是“生态之思的哲学升华”。在记录鱼群洄游、百花盛开、候鸟归来、冰湖腾鱼的同时,追问“人类如何与自然共生”,使文学超越地域叙事,具备普遍的精神启示。

三、践行使命:查干湖生态文学的创作路径与现实意义

查干湖生态文学的生命力,在于“从湖中来,到人中去”的创作实践。一是扎根现场,让文字带着泥土的温度。 创作者应放下笔杆、住进渔民家,随冬捕队踏冰,跟护鸟人蹲守湿地,在亲历中积累第一手素材。正如老渔民所说:“查干湖的故事不在书本里,是在冰碴子的寒光里,在渔网的褶皱里。”只有真正在场,才能写出“会呼吸的湖”。二是激活传统,让文化基因融入叙事。 深入挖掘祭湖·醒网、渔猎歌谣、湖神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转化为文学中的“基因密码”,用小说笔法重现祭湖仪式中“敬天、敬地、敬湖”的庄严,用散文解读渔把头传承的“取大放小”“年年有鱼”的生态智慧,让古老的渔猎方式在文字中焕发新生。三是聚焦实践,让文学记录生态保护。 关注查干湖的生态实践,对“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这条路要扎实走下去”“守护查干湖这块金字招牌,让查干湖年年有鱼,年年有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通过纪实写作、报告文学等形式,让文学成为记录查干湖生态保护和发展的“档案”,也成为引发公众思考的“媒介”。四是跨界融合,让故事以更鲜活的方式传播。探索“文学 绘画”“文学 短视频”“文学 戏剧”的融合路径,将生态散文改编为舞台剧,让冬捕故事通过舞台艺术展示;用诗歌配湖景摄影,在新媒体平台打造“查干湖岁月如歌”。正如市文联“1116”品牌中“松原文e ”的理念,让文学用音乐、舞蹈、短视频等方式融入生活,成为群众可感可知的文化滋养。

查干湖生态文学的创作实践与现实意义,早已超越文学本身。它让查干湖从地理名词变为“文化IP”,挖掘地域文化,创建关东文化(松原)生态保护区,让生态保护从政策话语变为情感共鸣,通过故事凝聚社会共识,让松原文化从地域特色走向全国视野,使查干湖生态文学成为关东文化对外交流的“金色名片”,在生态与人文共生的时代长卷中,写下属于关东大地、属于中华文化的璀璨篇章。

来源:松原市文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