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地协同织密安全网|贵州持续提升航空应急救援能力

6月26日,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暴雨导致道路中断,巫不社区成为“孤岛”。一架直升机悬停上空,精准空投大米、饮用水等应急救援物资;4架中型无人机同步作业,传回灾情画面并搭建通信链路,让被困群众得以报平安。这场救援,是贵州“空地一体”应急救援协同模式的生动注脚。

自2020年贵州省森林航空护林总站成立以来,贵州锚定“规模化、可视化、高效化”目标,通过健全航空器体系、完善装备支撑、强化信息赋能,逐步构建起“空地协同”的应急救援新格局。如今,从森林防灭火到防汛抗旱,从灾害侦查到物资转运,航空救援力量已成为贵州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关键“空中力量”。

力量规模化:构建立体救援矩阵

贵州山地占比超90%,复杂的地形地貌使得灾害发生时地面救援力量常面临“进不去、到不了、救不及”的困境。对此,贵州持续加大航空应急救援投入,打造覆盖全省、功能互补的立体救援矩阵。

在直升机部署方面,贵州形成了“核心力量 协同力量”的双层布局。目前,“5大1小”直升机已实现常态化进驻。同时,贵州积极协调黔南州、黔西南州的8架小型直升机纳入全省统一调度台账,进一步补充低空救援力量,形成多机型协同作战模式。

今年3月,贵州多地突发森林火情,省应急厅迅速调派6架灭火救援直升机组建空中梯队,在连续50余天的作战中,这些“空中卫士”不仅为火场前指传回300余份精准的火情资料,更以“空中投弹手”的角色,吊桶洒水6000余吨,成功处置50余个火场。

水上交通应急演练人员在搜集转移中

无人机的广泛应用,则为贵州航空应急救援填补了“低空 狭小区域”的救援空白。贵州将5架中大型无人机分别部署至贵阳市、遵义市、六盘水市、黔西南州、黔东南州,同时为全省应急系统配备370台小型无人机,构建起“中大型无人机承担重任务、小型无人机灵活侦查”的无人机救援网络。

“直升机群的规模化部署与无人机网络的全面覆盖,标志着贵州已建成‘有无结合、高低搭配、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应急救援航空器体系。”省航空护林总站站长李应表示,如今“直升机 无人机”的协同作战模式已成为常态,两者在实战中相互配合——直升机负责大规模物资投送、人员转运,无人机承担精准侦查、通信保障,共同构建起“空地一体”的立体救援新格局。

资源可视化:打造智慧救援平台

为实现救援资源的高效调配,贵州大力推进航空应急资源“一张图”建设。目前已完成1169个临时起降点、939个取水点的信息调查和27条航线规划,构建起覆盖全省的基础资源数据库。

在此基础上,贵州还持续推进救援基础设施补短板,已建成12个直升机临时起降点,正围绕易灾多灾地区新增6个起降点,进一步完善“全域覆盖、就近响应”的起降点网络。

此外,为应对极端天气下的通信中断问题,贵州配备了5套宽带自组网设备和地面卫星便携站,这些设备可快速搭建临时通信链路,确保救援指令在“断路、断电、断网”的极端环境下仍能顺畅传达。

4月16日在镇宁自治县开展山火扑灭工作

“‘一张图’整合了重点地区地形地貌、敏感设施、起降点、取水点、飞行航线等各类信息,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了资源的可视化管理。”省应急厅科技和信息化处处长曾方举告诉记者,有了这张图,救援指挥人员在指挥部的大屏幕上,就能清晰掌握每架直升机的位置、每个临时起降点的承载能力、每个取水点的水量等信息,实现应急航空救援行动“看得见、叫得到、控得住”。

在今年的森林火灾扑救中,省航护总站通过“一张图”快速定位火场周边的直升机、取水点和临时起降点,科学规划飞行路线,让每一架直升机都能以最高效率投入灭火工作。在三都自治县的防汛抢险中,救援人员借助“一张图”了解灾区地形和物资需求,精准调度直升机和无人机,确保救援物资及时送达、灾情信息实时传回,大大提高了救援效率。

处置高效化:彰显空地协同威力

从“消防员”到“侦查员”,从“通信员”到“运输员”,贵州航空应急救援力量在实战中不断拓展功能边界,通过“空地协同”模式实现救援处置效率的大幅提升,目前已能做到“2小时内覆盖全省灾害事故区域,同时满足2至3起灾害事故救援需求”,让航空救援力量成为应对各类灾害的“急先锋”。

今年3月27日,惠水县好花红镇一处森林火灾迅速蔓延,火场附近的一所小学受到严重威胁。接到指令后,省森林航空护林总站迅速调派3架直升机前往现场。与此同时,属地应急队伍携带灭火设备沿火场边缘推进,清理余火和易燃物。在“空中打击”与“地面合围”的协同配合下,成功将“火龙”阻挡在学校安全距离之外。

一旦发生灾情,直升机可利用机载光电吊舱侦查灾情,实时将画面回传后方指挥中心,让指挥人员全面掌握受灾情况。在今年抗洪抢险中,无人机开展了7次灾情侦查和5次建模,为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无人机还是“通信员”,可搭建起临时通信链路,解决了灾区“断路、断电、断网”的“三断”难题,确保救援指令能够顺利传达。今年以来,中大型无人机帮助4579名群众接入公网基站信息、完成126次通话。

在突发事故救援中,直升机的“快速转运”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6月24日7时40分许,G76厦蓉高速猴子河特大桥发生垮塌,电力、通信线路及公路受损,需尽快恢复电力和通信。直升机在接到指令后,及时将抢险专业人员转运至现场,整个过程仅用了不到10分钟时间。

6月26日为三都受灾群众转运生活物资

今年6月,黔东南州榕江、三都等地遭遇强降雨引发的洪灾,2架直升机又当起“快递员”,投运救灾物资36吨。

如今,随着航空应急资源“一张图”的进一步完善和更多先进装备的投入使用,贵州航空应急救援能力正朝着“更快速、更精准、更高效”的方向迈进。未来,贵州将继续优化“空地协同”模式,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空中屏障”。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黄军

编辑/李冰

二审/金艾

三审/李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