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汇报:2025年8月21日,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在布达拉宫广场隆重举行,我通过直播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布达拉宫广场上各族群众的欢庆场景,让我心潮澎湃。60年来,西藏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区生产总值从3.27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2765亿元,公路通车超12万公里,“复兴号”飞驰高原,183条航线联通世界,民生福祉持续改善。这些成就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全国支援,更凝聚着西藏各族群众的辛勤奋斗。“看着北斗星走不迷路,跟着共产党走会幸福。”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引领西藏在稳定、发展、生态、强边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而我的成长轨迹,也恰是雪域高原在红色基因滋养下蜕变的缩影。
忆往昔:奶奶的故事里,藏着红色的种子
我的奶奶出生在日喀则的一个小村落,在我的童年记忆里,她总爱摩挲着那张泛黄的黑白照片。照片里,年轻的她穿着破旧的藏装,身后是低矮的土房,而如今,那片土地上早已建起了整齐的安居房。奶奶对我说:“1965年自治区成立时,我才19岁,那时咱农奴翻身做主人,开启了西藏历史上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共产党就像高原上的太阳,把咱心里的冰都晒化了。”
奶奶回忆道,1959年,她从日喀则前往拉萨走亲戚,天没亮就裹着羊皮袄动身,冻土硬得硌脚,踩上去“咯吱”响。累了她就倚着玛尼堆喘口气,饿了掰块糌粑。那百十里地,硬生生走了七天。西藏自治区成立后,奶奶说日子像开了挂。先是土路变成石子路,拖拉机“突突”地跑;后来柏油路铺到村口,她头回坐汽车去拉萨,盯着窗外飞掠的经幡,脸上挂满微笑。
前年,我带她坐火车。奶奶倚着车窗,看列车“嗖嗖”地钻进隧道,又“呼呼”地掠过草原,眼睛亮得像藏北的星。“当年走断腿的路,如今躺着就到喽。”她念叨着,掏出老照片。照片上年轻的她站在土路边,身后一串歪歪扭扭的脚印;车窗外,“复兴号”正稳稳地奔向远方。
看今朝:我的青春里,藏着发展的底气
从小,我就在拉萨生活。天刚蒙蒙亮,甜茶馆的铜壶就咕嘟起来,砖茶混着奶香漫出来,倒在碗里,奶白汤面浮着碎银似的细泡。藏面揭了笼,热面入陶碗,“哗啦”一声浇上牦牛肉汤,肉香麦香窜出半条街,勾得人挪不动脚。门口老阿妈捧着碗,银发漏下的阳光在茶里晃。“以前土罐煮茶,藏面肉星都数着。”她笑着说道,“现在铜壶换了又换,消毒柜都有了,游客也捧着喊香。”这都是日子暖起来的模样。茶里是热乎劲儿,面里是家乡在变好。
1985年起,国家开设内地西藏班,这以智援藏的举措,藏着国家对雪域的深情。2019年,我也有幸考入内高班,在内地触摸到更亮的光——课堂上先进的知识像打开的窗,老师的谆谆教诲似暖光引路。视野宽了,底气足了,未来的路也清晰了。回头望,从小生活的西藏,土路成了柏油道,土房换成安居楼,日子像甜茶般越熬越暖。我知道这一切,都源于党的掌舵领航,稳稳托着雪域向前。
2022年秋,拉萨疫情突至,正赶上我要去大学报到。社区喇叭里,村支书的藏语喊得亮:“居家等着,党和政府送东西来!”妈妈正往酥油灯里添油,指尖点我手背:“共产党的话,比雪山顶的太阳还实在。”防控第五天,家里米缸刚见底,门就“咚咚”响,党员志愿者挨家挨户送来面粉蔬菜,隔壁退休的次仁叔叔也戴着“党员先锋队”的红袖章,举着成捆的口罩笑:“党中央惦记着咱们呢!”
几天后,邻居小孙子发烧送方舱,我也跟着去。刚到方舱,在门口搬物资的防护服队伍里,汉藏双语的吆喝混着哈气冒。在方舱有天夜里我起夜,看见一个护士半夜蹲在走廊给哭闹的小孩唱藏语摇篮曲,后背“党员示范岗”的字却亮得很。
后来,我也穿上了志愿服,每天帮着分饭、登记时总瞅着墙上的照(不完整)——各族医护挤成一团,身后国旗红得像团火,护目镜上的哈气挡不住那亮。在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对西藏人民的极大关怀后,心里的火苗越烧越旺。我也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在风雪里递出温暖,在泥泞中踩出路来,让家乡的每一寸土地都更像样。于是在大学,我一笔一画写下入党申请书,字里行间全是那些让我热泪盈眶的瞬间。
如今,当我戴上党徽站在党旗下,终于懂了奶奶说的“跟着党,日子有奔头”。那些曾照亮我童年的身影,成了我要追随的光。而我,也终于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中共预备党员,要把这束光,继续播撒在雪域高原的每一个角落。
向未来:红色引擎驱动雪域新程,青春赛道上的接力奔跑
站在60周年新起点,红色精神仍在为西藏发展续航。今年暑假,我在拉萨一家银行实习,短短一个月就触摸到金融赋能下的雪域脉动,更读懂了制度优势的鲜活注脚。
银行大厅里,“藏汉双语服务窗”总排着队。藏族大叔来办续贷,手里攥着藏毯订单笑:“低息贷款让我的作坊扩到20人,这政策比酥油茶还暖心!”原来这是针对唐卡、藏毯等非遗产业的专项扶持,从贴息到账期都带着“民族特色”。在跟着前辈跑企业时,光伏电站的大叔正用手机查贷款进度:“银行给的绿色贷款,让我们村的太阳能板从50块扩到500块,现在每月分红能买两头牦牛!”这正是响应西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号召。农牧区的“线上农牧贷”更让我惊讶:牧民在家用藏文APP就能申请买收割机,银行后台联动合作社把关,三天就能放款。老柜员说:“以前牧民骑马跑三天山路,现在指尖一点就办了,这就是‘数字援藏’ ‘政策兜底’的力量!”这次实习,让我深刻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金融政策对西藏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金融服务不仅是经济活动,更是连接各族人民、促进民族团结的纽带。
60年峥嵘岁月,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深感责任重大。西藏的未来充满希望,在红色精神引领下,我将接过发展的接力棒,利用所学知识,为地区发展添砖加瓦,让雪域高原在中国共产党的光辉照耀下,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红色导师点评:恰逢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达娃卓玛同学以家国同构的叙事方式,把雪域巨变、家族命运与个人成长熔铸成一堂最生动的“大思政课”。从奶奶的脚印到复兴号的飞驰,从甜茶馆飘香到数字农牧贷,这些鲜活细节印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治藏方略伟力。希望她发扬“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华农精神,继续锤炼知农爱农本领,把青春的论文写进祖国大地,做民族团结的践行者、高原乡村振兴的接班人。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汇报人:达娃卓玛(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22级经济学专业本科生)
红色导师:王鹏宇(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处主任、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2202班班主任)
责编:王舒娴【责任编辑: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