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用”变“白用”,谁让职场剥削成常态?-中国吉林网

“你修的图质量不行,明天不用来了。”接到老板的通知,修图师李先生有点懵。这是他在这家摄影工作室试岗的第6天,按照“约定”,通过7天“无薪试岗”期才能正式入职。这也意味着,他此前的辛苦全“打了水漂”。

原本,试用期的出现,是为了企业和劳动者进行双向选择,让人岗精准匹配,但是在“试用三天没工资”“考核不通过无报酬”等“潜规则”下,“岗位试用”变成了“无薪试岗”,而这样的问题并非个例。据了解,招聘时,一些企业会在面试后设置3—10天的试岗期,临近试岗结束,再以“经验不足”“人岗不匹配”等理由辞退劳动者,并拒绝支付试岗期工资。当劳动者想要通过投诉、劳动仲裁等途径讨薪时,由于未签订劳动合同,证明劳动关系又成为难题。从个案到常态,是职场中的一股歪风,是不平等的“双向选择”,更藏着对劳动价值的漠视与对规则的轻视。

“无薪试用”“无薪试岗”这些职场中披着合理外衣的权益侵害,让劳动价值在“考验”中清零,实则是隐性剥削,对于这样的问题不仅要警惕,更需要反思,是谁让职场剥削成为常态?毋庸置疑,“无薪试用”最直接的获利者是用人单位,劳动者面对这种不公平待遇,为什么忍气吞声、默默忍受,甚至助长这种企业歪风?

“无薪试用”的背后,是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失衡。“无薪试用”以各种“合理化”面目出现,暴露劳动者忍气吞声的弱势地位。在招聘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劳动者迫切需要一份稳定的工作,害怕失去工作机会,相比之下,无薪试用的几天时间似乎成为可以忍受的代价。

劳动者法律意识淡薄、维权时间和经济成本高也是重要原因。许多劳动者对劳动法律法规了解甚少,不知道企业“无薪试用”是违法行为,不了解自己试用期该有的权益。同时,劳动者维权并非易事,劳动者难以提供劳动的证据,在漫长的投诉和等回复的过程中,耗费时间、精力与金钱,让一些劳动者在短暂坚持后,放弃对“无薪试岗”的维权,这种“维权难”变相纵容了用人单位,让这种歪风不断滋生蔓延,伤害劳动者,破坏整个职场生态,触碰“付出即有回报”的社会公平底线。

再者,劳动者担心维权会给自己带来不良影响。网络时代,信息流通较快,在行业圈子较小的情况下,劳动者一旦维权,很容易让用人单位列入“黑名单”,让求职的道路更加艰难,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在这种顾虑之下,一些劳动者不敢轻易反抗用人单位的不合理要求。

“无薪试用”,本质上是对劳动者权益的隐性侵蚀,症结在企业违法成本低,劳动者不敢维权。解决这一问题,不能仅靠劳动者隐忍或企业的自觉。一方面,要以黑名单公示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让法律的“牙齿”更加锋利,加大对企业的惩戒力度,让企业不敢违法;另一方面,劳动者增强法律意识、增强维权意识,相关部门要主动为劳动者撑腰,让劳动者在面对企业“无薪试用”要求时,主动说“不”,敢于维权。当然,这个问题的背后还有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维权成本高、就业顾虑等多方面因素造成,要政府、相关部门、企业等共同努力,拓宽就业空间,营造健康职场生态,不给职场剥削留余地,让“试用”真正地回归双向选择的本意。(唐小兰)

初审: 侯薇 复审: 孙晓云 终审: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