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牌运营八个多月,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已落地项目四十五个
让更多创新药在南京“首发”
研发人员正在600兆核磁机器上进行加样检测工作。
韩思飞教授与研发人员一起探讨实验方案。
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南京)。
工作人员在样品管理室进行样品分发。
作为分中心的载体之一,位于星火路的江北新区现代产业创新中心将陆续投用。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李都
蹲点主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蹲点点位: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南京)
8月20日上午9时,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教授韩思飞早早来到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南京)的质谱分析实验室,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进行研发试验。从今年3月接洽开始,到5月公司正式注册落户,再到9月公司即将全面运转,韩思飞教授最新的研发成果正一步步从实验室走上生产线。
推动更多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让高“研值”带来高产值,韩思飞教授的项目并非个例。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挂牌运营8个多月以来,对接全国76家高校、落地项目45个、筛选后入库项目1395个。更为难得的是,分中心建立了全链条服务体系,以完善的硬件和软件,吸引着更多的优质项目慕名而来。
当初的创业设想正一步步实现
眼下正值暑假期间,韩思飞教授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科研工作。20日上午,他在分中心内的质谱分析实验室足足忙碌了1个小时,和技术人员探讨着如何测定药物在淋巴系统里面的浓度,并随时检测变动水平。
谈起自己的项目,韩思飞教授显得很兴奋,“在分中心和学校的支持下,我们项目团队成立了公司进行实体化运作,没想到可以这么快。”
用韩思飞教授自己的话说,“我们研发的项目过去是一个冷门赛道,最近几年开始热了起来。”在回国加入中国药科大学之前,韩思飞教授在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工作了十余年,带领团队开发了全球第一代脂质前体药物淋巴导向技术平台,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通俗点讲,我们所开发的技术平台,是让药物通过人体淋巴系统递送,而非传统的通过血液递送。”韩思飞教授介绍,事实上,很多药物都是进入到淋巴系统才能发挥作用,但是往往药物在血液内流动,很难扩散到淋巴系统,这就会导致要提高给药的剂量,才能让药物从血管中扩散到淋巴系统,而给药量大自然会产生副作用。
韩思飞教授打了个比方,“我们打造的平台就像是一枚火箭,企业研发的药物就像是火箭的弹头,我们要通过各种试验,搭载不同的弹头,把药物送到人体内该发挥作用的地方,最终验证效果。”
之前,韩思飞教授在澳大利亚已经搭建了第一代平台,“当时的专利归国外的高校,这次回国进行了第二代平台的更新,两代之间没有知识产权冲突。”韩思飞教授表示,第二代平台的优势在于接口更加广泛,甚至可以接入中药。
韩思飞教授创立的公司叫领飞生物,目前正处于装修阶段,当天上午从分中心离开后,韩思飞教授还去了一趟不远处的公司所在地,查看了一下装修进展。下午回到学校,根据上午研究好的方案进行动物实验,并采集相应的数据,便于第二天到分中心进行数据分析。
韩思飞教授说,“我当初创业所设想的东西,正在一步步实现。在分中心的大楼内,围绕创新,几乎能做新药研发的所有事情。这也是我选择落户这里的原因。”
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韩思飞教授信心满满,因为在这个领域,领飞生物几乎没有竞争对手。
科研成果转化的堵点被一个个打通
在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内,像韩思飞教授这样的高校老师还有很多,他们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堵点各不相同,也都被一个个打通。
英诺思生物是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的孵化项目,作为一家初创型企业,英诺思生物聚焦细胞分选、培养与基因编辑技术在免疫产品方面的研发攻坚。项目负责人王亚峰博士介绍,“我们的研发需要用到流式分选细胞仪与专业化细胞房,如果企业自行建设,不仅花费多,周期也长,而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为我们提供了实验空间与设备,大幅降低了项目的创业风险,让团队可以轻装上阵。”
凯乐生物依托东南大学项楠教授项目团队的技术,专注于流式细胞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作为一家创新型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提供支撑,用于研发和扩大再生产。今年,凯乐生物细胞分析仪器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已启动建设,项目建成后预计实现年产50台流式细胞仪,新增营收约3000万元。”公司研发总监朱志豪说。在了解到凯乐生物的贷款需求后,分中心主动为企业对接了两家银行,利用定制化的信贷创新产品,累计为企业提供了600万元的信贷服务。
不仅是省内的高校,省外高校的项目也接连落户。
上海交通大学路慧丽教授团队研发的细胞因子前药递送平台,为肿瘤免疫治疗打开精准激活、安全可控的新路径。“由于路教授的项目处于偏早期,我们经过评估后,通过早期项目转化启动资金,向该项目注入了数百万元的专项支持,让成果继续丰富,并同步吸引专业基金的关注。”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投资促进部部长徐桐介绍。
在路慧丽教授看来,一方面,资金支持解决了眼下的难题,更重要的是,分中心技术团队制定出概念验证的实验方案,让研发向着成药的方向加速迈进,这样专业的服务尤为难得。
记者在蹲点采访期间,接触了不少落户于此的高校老师。谈及为何选择这里,他们的回答不尽相同,但都对分中心的专业性赞不绝口。正如韩思飞教授总结的那样,“企业关心的资金、场地、人才、客户、知识产权等问题,甚至是创业初期涉及的法律法规,分中心都有专业人才帮助解决,免去了很多后顾之忧。”
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
推动一项项突破
8月13日下午,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内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电梯演讲”,来自香港理工大学的23个项目团队,分别进行了一分钟的路演,项目涵盖生物材料、医疗器械等领域,明确表达了转化诉求。香港理工大学的带队负责人表示,“我们了解到,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已搭建了较为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同时拥有财政资金、天使基金、‘拨投结合’、创新信贷产品等多元化资金支持,期待与分中心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加速项目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
“目前,与我们接洽的还有海外高校的项目。”分中心副主任吴昊博士介绍,包括对接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心脏诊断试剂盒项目;对接英国剑桥大学的抗癌核素药物项目;对接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皮肤病抗菌制剂项目。
作为全国首个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除了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也肩负着“转移”的重任,也就是围绕企业需求,建立起企业需求与高校成果的对接机制。
吴昊博士介绍,前期,在省工信厅支持下,分中心已收录省内生物医药产业集群50家重点企业的技术需求,并与工信厅形成信息更新机制。同时,分中心已制定省内重点企业走访计划,并已完成金斯瑞、正大天晴、健友生化、绿叶制药、苏中药业、易亨制药、中科健康、精华制药、基蛋生物等9家企业的拜访,收录产业需求16项。目前,同步推进13项省内外高校的科技成果与生物医药重点企业开展校企对接。
在空间载体的建设上,位于星火路的江北新区现代产业中心内,省级交易服务展示中心正在规划建设,建成后将全面展示全国高校优秀的科研成果,且不局限于生物医药领域,并为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提供技术交易服务;中心还将汇聚各种数据,为转移转化提供数据支撑,提供路演与产业对接渠道,给高校好的项目提供充分展示的舞台,面对面对接企业和资本。
“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正式运营以来,在物理空间建设、运营机制建设、转化平台建设、科技金融建设、产学研活动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以全链条服务推动成果转化的一项项突破。”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常务副主任阚苏立表示,分中心将全力聚焦“营造充满活力的转移转化创新生态,建设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示范地”这一目标,让南京成为全国高校生物医药科研成果转化的“首选地”,让更多创新药在南京“首发”。
记者手记
“科技红娘”架起信任桥梁
从今年3月初次联系,到5月份注册公司,韩思飞教授的项目落户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堪称神速。这其中,打动韩教授的不仅是分中心完善的硬件设施,更重要的是技术经理人的专业服务,赢得了韩思飞教授的信任。
谈及与韩思飞教授相识的过程,技术经理人郝晓明记忆犹新。两人相识于一场会议,互相留了联系方式,分中心正式运营后,郝晓明凭借自身的专业敏感度,察觉到韩思飞教授的项目适合转移转化,随后经过多轮线上沟通和实地考察,最终谈成了合作。
项目落地后,不仅是郝晓明一人,整个分中心的技术经理人团队都在为韩思飞教授的项目服务,包括公司设立、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市场判断、未来发展等各个方面,给出专业建议,让高校老师可以轻松创业。
搞科研看重的是技术先进性、前沿性,办企业则要求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做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截然不同的两套逻辑,让不少高校老师无所适从。技术与市场之间的“桥梁”——技术经理人便应运而生,业内更常称之为“科技红娘”。
在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共有专兼职技术经理人162名,其中专职技术经理人36名。正是这些“科技红娘”四处出击,才让众多优质项目纷纷落户。
围绕企业需求对接高校项目,也是分中心技术经理人的职责所在。前不久,郝晓明为南京生物医药谷园区企业元点细胞对接了扬州大学兽医学院,双方将围绕动物药蛋白原料的研发和生产进行合作。在郝晓明看来,技术经理人为二者之间架起了信任的桥梁,合作才会如此迅速。
事实上,很多企业都有技术需求,如果企业自己去找大学教授,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建立信任,而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有着官方背景,在技术经理人的撮合下,能够迅速拉近合作双方的距离;同时,由于分中心提前筛选了高校的项目,科技含量有了保证,企业尽可以放心去对接。
眼下,分中心技术经理人的一周日常是这样的:每周出差两到三天,前往北京、上海、武汉等城市,跑高校找项目、跑企业了解需求;回到南京后,在分中心要接待项目,每天至少3至4个项目;已经落地的项目也要交流,提供专业的意见,帮忙协调解决公司运营的各种问题。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以这些技术经理人为班底,分中心紧盯“收集、洽商、验证、转化”四环节,建立起全链条服务体系,让科技成果的转化变得更简单,转移变得更顺畅。
本版图片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孙中元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