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快评】鲁迅夹烟墙画,不该被强行上价值

绍兴鲁迅纪念馆那面网红墙,近来成了舆论场的 “风暴眼”。墙上鲁迅先生夹烟沉思的经典形象,本是游客与先贤跨时空对话的打卡点,却因一位控烟志愿者的投诉陷入争议。一边是投诉者孙女士担忧画像“鼓励吸烟”,建议换成“右手握拳”的形象;一边是网友反问“鲁迅本来就抽烟,为啥要改?”

看似只是文化场馆中的一幅墙画,却揭开了公共语境里一个长久的话题:历史真实,是否应该向当下价值妥协?

首先要承认,投诉者的善意不该被否定。作为控烟志愿者,其对公共健康尤其是青少年成长环境的关切,是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但“好初心”不等于“好方案”,用今天的价值标准去修正历史细节,用“正确”的符号替代真实的印记,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层面的“削足适履”——为了贴合当下的某种价值判断,硬生生让历史人物脱离了他所处的时代语境。

鲁迅先生夹烟的形象,从不是凭空虚构的“噱头”。翻开存世的老照片,无论是在书桌前奋笔疾书,还是与友人交谈沉思,烟时常出现在他的指间。纪念馆的墙画之所以能成为 “网红”,恰恰是因为它捕捉到了这一充满烟火气的细节——鲁迅先生不再是教科书里高不可攀的 “斗士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在困顿中坚守的“人”。公共艺术的核心功能在于引发共鸣与思考,而非充当直白的教育说明书。将这面墙画简单定性为“室外吸烟广告”,无疑是窄化了其作为文化符号的丰富内涵。

当然,纪念馆的管理并非无可指摘。游客使用打火机模仿点烟的行为,确实存在安全风险,也可能让其他游客不适。但这指向的是管理问题,而非艺术内容本身的问题。

与其争论是否要换掉墙画,不如思考如何进行管理和引导。比如馆方可以在墙旁设立醒目提示,明确“禁止明火,文明打卡”;可以培训工作人员进行善意劝阻和解释;甚至可以开发无火的创意互动道具,既满足游客的打卡需求,又确保安全。

历史不是一块可以随意裁剪的布料,不能为了贴合当下的 “审美” 就剪掉那些 “不够完美” 的细节。让鲁迅以真实的模样站在那里,让游客在理解中表达敬意,让历史在理性解读中传承,这才是一个社会成熟与自信的体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策划 刘丹 覃淋

文 杨阳萌

主播 杨凯茗

视频 贺琰竹

编辑 何涛

二审 李劼

三审 闵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