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导师·思想汇报55】让主流声音在朋友圈里自然生长

思想汇报:“立时代潮头,发思想先声”。去年十二月,我有幸参加了湖北省社科联第二届网络评论大赛启动仪式,听到了全省社科界优秀网评作者的分享,让我对创作网评文章有了浓厚的兴趣,我现场把老师们的写作“真经”记录下来,这为我后面的写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过去一年,我统筹运营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红微在线”,更加真切感悟:青年参与网络运营,既是技术活,更是思想的提升。校园新媒体不仅是信息传播平台,更肩负着在网络空间培育时代新人的使命。

作为学生负责人,我深知高校新媒体工作者扎根的平台就是“网”——是同学们刷朋友圈、看公众号的日常场景。在网上“冲浪”时培养“网感”,运用读者思维去思考青年学生爱看什么、需要什么,如何打破说教式理论植入的窠臼,于我和团队成员在这半年的工作中不断进行内容创新,每次选题会争论到深夜,每次根据后台数据调整栏目,大到Sora拉开人工智能新时代的序幕,小到校园里食堂哪个窗口好吃、期中期末考的温馨小贴士,我们选择青年人关心的话题,成为温暖的陪伴者。

在互联网时代,仅有“会评论”“懂评论”的自觉性还远远不够,如何“评”得及时,“评”得深入浅出、鞭辟入里,一边创新话语体系让年轻人“听得进去”,一边在创新中守住主流价值体系才是关键。因此,我们“红微”团队逐步建立起一套常态化、制度化的“练兵”机制——月度总结会。在这里,我们不仅分析阅读数据、用户画像,更会拿出“问题稿件”现场解剖。在报道学院毕业生党员的最后一堂党课时,我们没有停留在“某月某日某教室举办某活动”的流水账,也摈弃了“首先其次再次”的机械语言,而选择用一位青年党员课后分享的感悟进行结尾,将宏大叙事锚定在个体真切的顿悟瞬间,让政策的“大道理”转化为可感的“小确幸”。

校园信息发布对我们而言,是真诚回应同学的关切,是提供真正有用的价值,是在互动中建立信任。在一次选题会上,团队成员提出:“最近很多同学对‘内卷’感到焦虑,我们能否做一期相关内容?”于是,我们推出了《被说“你好卷”时,我该如何优雅怼回去?》一文。文章没有简单说教,而是用幽默的语言消解对立情绪,为努力“正名”。推文发布后,评论区成了学生分享心得的平台。有同学留言:“终于有人懂我们的压力了,这篇文章让我不再害怕被贴上‘卷王’标签。”为了真切地帮助到青年学子,我们还推出了“就业典型”“国奖风采”等人物专访系列,从保研、考研、考公、就业等各个方面为大家提供信息支持和经验交流的平台。在保研北大的孙宇萌人物专访推出后,许多学弟学妹私信请教,更有留言询问学姐的联系方式想要进一步讨论,这种互动正是“身份认同,相互支持”的体现。

从简单记录会议活动,到主动设置议题;从单向传播信息,到构建思想交流场域,这一年多的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高校新媒体工作者的笔杆,应该是能同时丈量时代经纬和青春心跳的标尺。这些能力的养成,离不开持续的“专业输入”。除了内部“老带新”,我们定期邀请校党委宣传部老师、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资深编辑等专业媒体人开展专项培训。每一次培训笔记都密密麻麻,每一次实操都如履薄冰,但也正是这种磨砺,才确保我们这支年轻的队伍,能在网络的汪洋中不迷航、不失语,始终以清醒而有力的声音,“评”在点子上,“响”在心坎里。

站在新媒体变革的潮头回望,那些熬过的深夜、吵过的选题、改过的稿件都沉淀为成长的养分。“青年的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占领。”而今我更确信,占领的方式不是筑墙,而是种花——用年轻态的表达培育正向价值,让主流声音在朋友圈自然生长。

红色导师点评:从网络新媒体的运营工作到在朋友圈中传递主流声音,胡安妮同学这种将“网”的敏锐、“评”的深度与温度有机结合的实践,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校媒工作的使命担当。无论是为“内卷”正名,还是通过人物专访传递榜样力量,这种“种花”而非“筑墙”的传播理念,正是我们倡导的“润物细无声”的思想引领方式。期待她继续以笔为犁,在网络田野深耕细作,让青春之花与时代之声交相辉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汇报人:胡安妮(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22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

红色导师:杨梓蔚(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辅导员)

责编:王舒娴

【责任编辑:伍佳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