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三亚西岛景区的1分钟1块钱海边躺椅争议,戳中了无数游客的痛点。
8月19日,海南三亚西岛景区内,一名游客因身体不适临时坐在躺椅上休息,却被佩戴工牌的工作人员多次上前催促缴费。现场游客寇女士透露,工作人员明确表示“1分钟1块钱,1小时60元”,而躺椅旁仅立着一块“物品遗失、摔伤不负责”的提示牌。更让寇女士不满的是,自己已经支付了98元门船票,景区内却难寻免费休息座椅,导致连“临时歇脚都成了难题”。
8月20日晚,三亚西岛海洋文化旅游区发布情况说明回应:涉事躺椅属于“收费服务区”,收费标准为1小时内60元、全天封顶150元,且设有醒目提示;同时强调景区沙滩、游步道旁、游客中心等区域设有免费公共休息区。此外,景区承诺将“增加免费休息区域建设”“评估躺椅收费标准”,算是对舆论质疑的初步回应。
但这场风波,从来不是“躺椅该不该收费”的简单争执,而是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国内部分景区在“经营逐利”与“服务本质”之间的深刻割裂,当“以人为本”让位于“以利为先”,旅游体验的温度便会急剧降温。
最刺痛公众的,并非“收费”本身,而是景区对“人”的漠视与“机械逐利”的姿态。服务行业的核心始终是“人”,可当游客“身体不适需临时休息”的紧急需求被无视,当最基础的“歇脚权”被异化为“按分钟计费”的牟利工具,再冠冕堂皇的“增值服务”说辞,也显得冰冷而苍白。工作人员只知催缴费用,却不顾游客身体状况,这种“见利不见人”的服务,早已背离了旅游业的初心。
更关键的矛盾在于:98元门船票与“基础服务保障”的严重不对等。游客花钱买门票,本质是购买“完整的游览体验”,而“免费、便捷的休息设施”,本就是这份体验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可在三亚西岛,“临时歇脚”要额外支付高价,免费休息区要么难寻、要么未被清晰引导,这种“门票打底、二次收割”的模式,不仅让门票价值感大幅缩水,更将“旅游享受”异化为“消费焦虑”。
至于那块“物品遗失、摔伤不负责”的免责牌,更是将景区“逐利至上”的经营傲慢暴露无遗。它传递的潜台词直白:“只负责收费,所有安全风险都由你自己承担。”这种单方面免除自身安全保障义务、加重游客责任的条款,不仅在法律层面效力存疑,更在情感层面彻底浇灭了游客对景区的信任,连基本安全都不愿保障,谈何“优质服务”?
所幸,舆论监督推动了改变。景区承诺“补免费设施、调收费标准、强人员培训”,虽算朝着“补位服务”迈出了一步,但公众更期待的是“理念到行动”的彻底转变,而非“舆论倒逼后的临时整改”。景区不妨扪心自问:经营的终极目标,是靠“高价躺椅”从游客身上榨取短期利益,还是靠“舒心体验”赢得长远口碑?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策划/刘丹 覃淋
文案/杨阳萌
主播/侯萌
视频/董婧珣
编辑 徐微微
二审 杨韬
三审 周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