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搡、辱骂、摔相机……记者正常采访,怎么就遭遇了暴力对待?
回顾这起事件,昆明市民吉先生与云南梵高国际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签订装修协议,约定时间未完工,对方以“材料未生产”为由拖延,于是,吉先生求助昆明广播电视台。8月19日一早,昆明广播电视台春城民生频道栏目两名记者陪同吉先生对此进行了现场采访。
在此期间,梵高公司工程部负责人夏某某突然情绪激动拍打摄像机。记者一直保持冷静,并主动表明身份,向夏某某说明新闻采访的正常流程。但对方恶语相向,辱骂记者“你是什么东西”,还嚣张放言“我就是这么牛”,看到记者拍摄,他将摄像机镜头盖打坏,一名女记者拿出电话报警,转身时后脑勺遭重击。
最新消息传来:涉事人夏某某因阻挠推搡昆明台记者采访被行政拘留10日。
暴力何以成为某些企业应对舆论监督的“第一反应”?
究其根源,这些企业存在着严重的错误认知。一方面,他们采取“掩耳盗铃”式的危机处理方式,面对消费者的正常诉求和媒体监督,不是积极解决问题,而是妄图通过暴力手段掩盖问题,以为这样就能逃避责任,殊不知这种做法只会让问题越闹越大。另一方面,这些企业的法治观念极其淡薄,缺乏对法律的基本敬畏,漠视了现代社会治理的基本规则。
就在上月,湖南才发生类似事件,企业负责人因摔毁记者设备被刑事拘留。暴力阻挠监督的戏码频频上演,也折射出当前舆论监督环境仍待进一步优化,新闻工作者履职保障机制尚需加强。
法治社会的底线绝不容触碰,暴力横行断无立足之地;舆论监督本是社会良序的“瞭望者”,绝非所谓“麻烦制造者”,它是群众心声的“传声筒”,能快速传递民生痛点、社会难点,推动相关部门回应诉求、改进工作,让社会治理更贴民心。
中国记协“正当采访权利不容践踏”的表态,传递出行业组织的坚定立场。警方的处罚、企业的赔偿,一系列举措也彰显了法治社会的基本底线:正当采访权利不容侵犯,暴力阻挠必受严惩。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策划/刘丹 覃淋
文案/杨阳萌
主播/侯萌
视频/董婧珣
编辑 胥芬芳
二审 李劼
三审 周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