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尚青龙
一位老人为孙女存了一笔五年的储蓄国债“毕业礼”,可没想到,到期兑付时却联系不上了。工行青岛分行营业部十余位员工历时三年坚持接力寻找,终于找到这位老人并进行了兑付。记者了解到,像这样的暖心兑付事例在工行青岛分行并不少见。截至目前,该行已累计为近300位老人激活“沉睡资产”。
2017年9月,工行青岛分行营业部,一位老人仔细收好刚办好的五年期储蓄国债凭证,笑着对柜员说:“到期是2022年,正好孩子毕业,能凑个‘毕业礼’。”可没想到这份“礼物”打开的时间却一下拖长了三年。
原来,2022年9月国债到期的时候,工行青岛分行工作人员拨打老人的预留电话,却只传来“空号”的忙音。按地址寻去,开门的却是陌生人。持券老人失联,这可怎么办?工作人员四处询问邻居、楼长,还赶去社区服务中心多次翻查档案……虽然一次次尝试均落空,但工作人员始终没有放弃,暗下决心一定得找到老人。尤其是,虽然在这期间,分行营业部的工作人员轮岗更替,但寻找老人的接力棒没有“掉棒”,一直传接了下来。每月社区走访日,他们总不忘多问一句:“那位老人回来了吗?有消息了吗?……”
转机出现在2025年初。一次日常走访中,工作人员偶然捕捉到关键信息——老人三年前随子女迁居外地,但近期刚回青岛休养。大家立刻联系派出所进一步核实,确认信息无误后,第一时间拨通了老人的电话。
“您好,我们是工行青岛分行,您有一笔国债到期三年了,之前一直联系不到您,现在您可以随时上营业部办理兑付。如果不方便,我们也可以上门办理……”电话那头,老人有片刻沉默,随后颤抖带着感动的声音从话筒中传来:“谢谢你们,真的谢谢!人老了,我自己都忘了这回事,没想到你们一直替我记着。”
2025年2月下旬,老人在子女陪伴下走进工行青岛分行营业部。工作人员快速为其办理了兑付。那张已泛黄的凭证,在时隔近三年之后,终于化作一笔实实在在的资金。老人眼眶微红,连连感慨,称赞说:“你们工行,为老百姓办事,当得起‘人民身边的满意银行’!”
更令人温暖的是,这笔“迟到”的国债兑现后,成为了老人孙女创业路上的“第一笔启动资金”。八年前那份关于“毕业礼”的朴素心愿,以另一种方式得以延续。
诚信,是金融的基石。在这场跨越三年的寻找中,十余位工行员工接力的不只是工作,更是一份对“金融为民”初心的坚守。截至目前,工行青岛分行营业部已为近300位老人激活“沉睡资产”,其中,最长一笔长达11年的定期存款也被成功唤醒。
从一笔三年苦苦寻觅方才兑现的国债,到一张沉寂十一年最终被激活的存单……在工行青岛分行营业部,“沉睡资产”苏醒的背后,是一场又一场爱心接力和责任坚守。岁月会模糊记忆,但国有大行的承诺,从未褪色,这或许就是“工行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