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丽辉
《金铸丰碑》是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原创的一部情景剧,它不仅是一部文艺作品,更是致敬地质科学家精神的时代丰碑。它以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获得者、山东地矿六队科技工作者张裕之为原型,讲述其在艰苦条件下打破地质学界“大断裂带只导矿不储矿”的传统观念,于三山岛探获中国首个特大型蚀变岩型金矿的科研突破故事。自2024年7月参加省直机关党建主题展演正式上台演出以来,多次受邀参加各类文艺展演并广受好评,先后荣获“2024年省直机关党建主题展演一等奖”“山东省科学家精神文艺作品征集活动一等奖”等奖项,并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24年度科学家故事舞台剧推广名单”,为全国推广剧目。
这部作品成功创作的背后,饱含着创作者对地质事业的无限深情和对舞台艺术的执着追求,也昭示着英雄地质队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与发扬。笔者有幸作为组织者和参与者,今天就揭秘该作品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档案室中寻灵感:泛黄纸页里的英雄密码
编剧团队为还原地质科学家张裕之的真实人生,自2024年4月开始,扎根山东地矿六队2个多月,翻阅参考了大量1960-1970年代的勘探日记、岩芯记录本、个人自传及家书信件等相关资料,在查阅大量翔实资料的基础上,数易其稿,终于拟定了剧本。
为深度理解地质工作者的精神世界,编剧组采访多人,深入了解三山岛断裂带,询问有关张裕之的生平故事,并观摩陈列馆有关老物件,揣摩地质人的心路历程。在一本被水渍晕染的野外笔记中,他们发现了张裕之病榻写下的句子:“国家给我们的任务是找金,离开野外找什么”——这句话最终成为全剧的灵魂。
编剧组长陶涛在创作手记中写道:“为祖国多找矿、找大矿、找好矿,是山东地矿人,也是全国每一名地质工作者共同的心声”。剧中“妻子叮嘱保重身体”的催泪情节,源自见证人的口述:张裕之家属在他生命弥留之际问他“你想什么”时,他只是吃力地回答:“我想把那篇地质论文提纲写好”“如果我不行了,你千万别给组织上添麻烦……”
一声咳嗽也是戏:戏比天大的艺术执着
该剧导演、民盟威海市委会副主委兼秘书长谭志刚以地质实际生活构建舞台,打着补丁的工作服和简陋的行军床象征地质人风餐露宿的艰辛,地质锤、罗盘和放大镜则充分代表了地质人的行业特征。对细节一丝不苟,乃至到了苛刻的程度,比如在“咳嗽”的设计上。
导演要求演员精准呈现咳嗽声的变化轨迹——从初期因咽喉干燥刺激的短促干咳,到情绪激动时闷重呛咳,再到因肺癌折磨到倒在床上时的嘶哑,让观众直面地质人的呼吸之痛。除了舞台道具,他还对舞台灯光、音乐提出专业要求,务必通过演员的表演和灯光、服化道,给观众呈现一堂完美的演出,用立体化的感官打动现场观众的心弦。
排练期间,导演的“实战化”标准也近乎严苛。他要求主演上场时必须佝偻行走,膝盖弯曲以表现风湿病的影响;每位演员上台后决不能带台词本子,而要把台词在熟练背诵的基础上,做到表达自然流畅;即便没有台词的群众演员,他也对每个人的动作要领进行反复提醒,努力做到通过移动、站姿和肢体语言等,表现地质人的良好风貌,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舞台展演亮英姿:英雄精神的时空接力
好的文艺作品,一定是内容和演员的互相成就。该剧的成功,源于老戏骨们的“地质魂”淬炼。饰演张裕之的威海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王胜,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能够饰演张裕之前辈,既是对他老人家,也是对地质人的致敬。”还有饰演张裕之爱人的威海市群艺馆退休艺术家、一级演员江培松,虽然已至古稀之年,在奔赴外地演出期间更是不顾旅途劳累,克服身体不适也要坚持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联排,充分展现了老一代艺术家的高尚气度和风骨。
该剧的成功之处,还得益于地质队员的“破壁”出演。剧中饰演山东地矿六队队长的地质队员李成强,饰演张裕之徒弟的青年队员王恒,以及每次演出的诸多群众演员,全部由真实地质队员客串演出。为了不影响正常工作,他们主动要求在晚上和周末加班排练,在导演和老戏骨们的指导下认真学习,从站姿到步态,从台词到表情,连续两个月的时间苦练之下,终于达到了演出标准。
正所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不管是在“逐光而行科学家精神耀齐鲁”的舞台,还是在大学校园的演出,每次谢幕时,都有不少现场观众被感动得泪目,他们发自内心的想法就是:“知道地质人辛苦,却没想到如此艰辛!”通过一次次的演出,不仅提升了英雄地质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赢得了更多的社会大众对地质人的理解,在社会层面传承弘扬了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金矿或许终会枯竭,但英雄地质队精神永存。通过《金铸丰碑》这部作品,这束从三山岛燃起的星星之火,终将指引和激励后来者沿着地质报国的方向奋勇向前,成为照亮新时代地质长征的灯塔。就如这部作品所表达的那样:
“若问丰碑何处寻?
不在金石刻字,
在每一寸未被照亮的地下,
在每一次向未知出发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