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走遍千山万水,还是家乡最美。我们生在潍坊、长在潍坊、扎根在潍坊,这里的山水有灵性,城市有底蕴,街巷有故事,生活有烟火,一草一木让我们心欢,一砖一瓦让我们心安。大众网潍坊原创专题《爱上潍坊》,带你观美景、品生活、探街角,共同寻找爱上潍坊的N个理由。
大众网记者 梁小童 潍坊报道
在潍坊,总有那么些人,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家的事,把举手之劳过成了日子本身。久而久之,就把这座城养出了一份熨帖的温暖。
潍坊的温暖不是轰轰烈烈的宣言,而是藏在慢节奏里的细水长流,如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在这座城里住得久了,更容易感受到这份无处不在的暖意。
寒冬凛冽时,这份温暖在凌晨四点的微光里慢慢酝酿。热心大姨每年腊八都会提着保温桶准时出现在公交公司,将热腾腾的腊八粥捧到司机们手中,让人嘴里吃着香甜,心里自然也酿出了蜜。
夏日炎炎时,这温暖又藏在街头巷尾的“爱心冰柜”里。在大日头下奔波的环卫工人、外卖员免费取用过清凉饮品后,又有更多“热心肠”拿上一提矿泉水、一箱饮料甚至一个西瓜,偷偷将冰柜填满。
潍坊的温暖是人与人之间的体谅,是不必言说的默契。这片土地上,善意有沉淀的空间,每一份温暖都来得扎实又贴心。
90岁老人苑淑兰在家里闲不住,自费租房办起了“快乐老太剪纸工作室”,86岁时上网自学的剪纸技巧在今年暑假成了23个“学生”的牵挂,学生们跟着她免费学剪团花、剪动物,小小的房间里,剪纸图样摞成了小山,孩子们心中种下了火种。
安丘市慈善义工协会在青云山广场摆起小摊,免费向市民教授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AED使用等应急救援技能,没有高音喇叭的吆喝,没有花里胡哨的产品展示,只有手把手教学、一遍遍演示,他们努力延续着张军桥“多救一人”的心愿,仅仅7天,就吸引了超过3000名市民在此学习。
寒亭区朱里街道前埠下村那台老打印机“静守”着孩子们的成长路。一个寒假就要“吃下”约6000张纸,7年里免费为村里孩子打印8万页学习资料,小小的打印机前却从没有急吼吼地催促,村干部们一声声“别急,慢慢打”的劝慰背后,实则藏着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决心。
发现站台边有两位坐轮椅的老人时,22路公交车驾驶员孙峰将车停稳后赶快上前打开无障碍通道,车厢里的乘客也没有谁喊 “快点”,而是自然而然地起身上前“搭把手”,稳稳当当将两位老人安全护送到站。
无论是通过辗转打听才将录取通知书送到考生手中的邮递员王艳青,还是在列车上安抚抑郁症患者的护士张春苓,无论是让农民工吃好吃饱的10元“平价饭”,还是递到环卫工人手中的爱心物资……看到他们时就会明白,潍坊的暖来自哪里:这座城里的人,有心思留意身边的人需要什么,有足够的耐心把小事做好,把温暖过成日子本身。
或许这正是潍坊最动人的地方——她用千万个普通人的善意,织成了一张温柔的网,让人来了就不想走,住下了就舍不得离开。
毕竟,谁能拒绝这样一座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