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25岁的蒋梓淇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他的两条胳膊各插着一根输血管,血细胞分离机正缓缓运转。这个从广西柳州远道而来的年轻人,正在完成一场跨越1800公里的生命接力。
突如其来的“生命来电”
今年年初,蒋梓淇接到了一个改变他生活的电话——他的造血干细胞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这个电话让这位山东农业大学2019级农机自动化专业学生既惊讶又坚定。“当时第一反应是,这可能是我命中注定的责任。”蒋梓淇回忆道,“如果我不捐献,那个等待救治的生命该怎么办?”
这个决定背后是一连串的考验。5月份,蒋梓淇经历了一次肾结石手术。躺在手术台上,他最关心的不是自己的病情,而是“手术后还能不能捐献”。在得到医生肯定的答复后,他才放下心来。术后体重下降3公斤的他,开始有意识地调整饮食、增加锻炼,只为以最佳状态完成捐献。
泰山脚下的爱心积淀
蒋梓淇与泰安的缘分始于2019年。在山东农业大学求学的四年间,“热心志愿者”成为他最鲜明的标签。作为学校“学雷锋家电维修队”的成员,他经常走街串巷为社区老人免费维修小家电;校医院有活动时,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但最令人动容的是他的献血记录——在泰期间23次,总计28次献血,累计10700毫升,这个数字相当于两个半成年人的全身血量。正是这份坚持,让他在泰安获得了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也是在一次献血过程中,他加入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队伍。
“在泰安读书的四年,这座城市给了我太多温暖。”蒋梓淇说,“能够用这种方式回报第二故乡,我觉得特别有意义。”
一场跨越山海的爱心接力
捐献当天,泰安市红十字会领导和工作人员专程来到医院,为蒋梓淇送上锦旗和慰问信。历经4个多小时的采集,185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成功捐献,这些“生命种子”将为一个素未谋面的生命带去希望。
蒋梓淇成为全国第20608例、山东省第1747例、泰安市第5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这个数字背后,是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事业的快速发展,也是越来越多人对生命关怀的体现。
生命接力的启示
蒋梓淇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关于勇气和奉献的故事,更折射出当代年轻人的社会担当。从柳州到泰安,1800公里的距离,丈量着一个普通青年不普通的爱心轨迹。
泰安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捐献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像蒋梓淇这样的年轻人加入中华骨髓库。但相较于患者需求,目前的库容量仍有差距,需要更多爱心人士参与。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蒋梓淇用行动诠释了“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爱心没有距离,善举不分大小。每一个平凡人都可以成为他人生命中的英雄。
(通讯员 张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