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王文彬 通讯员 纪秀猛
“这面锦旗上的每一针每一线,都缝着我们全家人的感激。”近日,滨州市中心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的护士站里暖意融融,61岁的乳腺癌术后患者董阿姨亲手将一面绣有“医术高明,尽职尽责”的锦旗送给纪秀猛主治医师,身后站着同批康复的五位姐妹,每个人身上都透着健康和自信。
这是6位患者在术后半年集体送来的“心意”。她们在2025年初因乳腺癌先后入住甲状腺乳腺外科,经过规范化手术、精准治疗及全程康复管理,如今不仅复查指标全部达标,更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掌控感——买菜做饭、接送孙辈、跳广场舞……曾经被疾病阴云笼罩的日子,已被温暖的康复故事填满。
“从绝望到希望,这里的每一步都拖住了我”
董阿姨的故事,是6位患者的一个缩影。今年2月,她在体检中发现左乳肿块,确诊为浸润性导管癌。“拿到病理报告那天,我在医院走廊坐了两小时,脑子里全是‘治不好’‘拖累孩子’的念头。”回忆起当时的无助,她仍红了眼眶。入院后,她经历了规范化的手术治疗,全身化疗,术后又在医护团队的指导下,通过淋巴水肿预防训练、心理疏导、营养支持一步步康复。
“最让我感动的是细节。”董阿姨指着锦旗上的“仁心”二字说,“术后第一天,责任护士小陈怕我不敢下床,就蹲在床边扶着我练走路,边扶边说‘阿姨您看,我能陪您走更远’;化疗期间我吃不下饭,护士长特意让食堂做了酸辣汤,说‘能喝一口是一口,胃暖了心就暖了’;就连出院后,张道全副主任每周三雷打不动在患者群里发康复提醒,护士小妹还经常视频教我做康复操……”
如今,董阿姨不仅恢复了正常生活,还成了社区老年舞蹈队的“活跃分子”,身边的人都说我比生病前还精神!”她笑着说。
“全程管理”不是口号是刻进日常的责任
6位患者的康复,背后是一支“有温度的专业团队”的坚守。作为滨州市乳腺癌诊疗中心,滨州市中心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始终秉持“治疗 康复 心理”的全程管理模式,从术前评估到术后随访,每个环节都渗透着“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
“乳腺癌治疗不是‘一刀切’,而是‘一人一策’。”科主任石海洲介绍,针对这6位患者,团队联合肿瘤内科、放疗科等多学科会诊(MDT),为每位患者制定个性化方案:对年轻患者关注保乳需求与术后形体管理,对老年患者侧重功能保留与生活质量;术后更建立了“医护-患者-家属”三方联动机制,通过线上随访、线下康复课堂、家庭护理指导等方式,帮助患者跨越“治疗关”、“心理关”、“生活关”。
“我们不仅要治‘身体的病’,更要治‘心里的伤’。”护士长高娜坦言,许多乳腺癌患者术后会出现焦虑、自卑等情绪,为此科室专门开设“心灵驿站”,安排有心理咨询资质的护士定期开展小组活动。“记得有位患者术后总躲着照镜子,我们就带她看康复姐妹的对比照,带她摸一摸自己逐渐柔软的术区,慢慢她才敢说:‘原来我还是我。’”
“锦旗是肯定,更是新的起点”
赠送锦旗当天,6位患者与医护团队围坐在一起,聊康复心得、话生活趣事,病房里不时传来笑声。“以前总觉得医生护士很严肃,现在才发现,他们比亲人还贴心。”
从手术室的无影灯,到随访时的微信对话框;从术前的忐忑不安,到如今的笑靥如花——这面锦旗,写满了医者的初心,也见证着生命的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