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医学科医生李建:让更多患者“重返运动场”

8月13日临近午夜12点,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南明院区)手术室的灯终于熄灭。运动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李建揉了揉发僵的后颈,手术服后背早已被汗水湿透——16小时内,他已经完成了9台运动损伤修复手术。

李建

“李医生,我的腿治疗后还能打球吗?”病床上,33岁的羽毛球爱好者车国文(化名),膝盖缠着厚厚的绷带,眼神充满期盼。这位膝盖重伤、辗转求医未果的四川汉子,最终被李建的专业和实在打动。“别担心。”查房的李建笃定地说:“这次手术是用你自体肌腱‘编’出一根新的韧带,穿骨隧道固定好,不久后就能恢复健康。”

选择运动医学,源于李建心中一道深刻的“印记”。十多年前,一次急性阑尾炎的传统开腹手术,在他腹部留下近10厘米的疤痕。而微创手术仅需三个钥匙大小的孔。

“病人少受罪,医生就该追求这个。”创伤小、恢复快的微创技术,深深吸引了爱好踢球、钟情骨科的年轻人。考研时,他毅然选择了当时冷门的运动医学。

2016年,李建从昆明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通过贵州人才引进政策,加入贵州省骨科医院(现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南明院区)。2019年,该院成立运动医学科,他如愿扎根于此。

2021年,李建被派驻紫云自治县人民医院开展帮扶。初到时,当地运动医学几乎是空白,“全年运动损伤手术不足10台。”他通过义诊、门诊、科普、手术带教,将核心技术“平移”过来。

一年后,手术量飙升至百余台,交叉韧带重建、肩袖修补等十余项微创技术落地生根。“现在他们自己也能做四级手术了。”李建说。

临床越深入,李建越感知识不足。他一边工作,一边考取贵州医科大学运动医学博士。在读博阶段,他专攻业内公认高风险的后交叉韧带重建术——神经血管距操作点仅1厘米,“失之毫厘,患者可能废一条腿。”他在模拟器上苦练角度,又借助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政策,跟随北京专家李旭同台学习,掌握了膝关节前外侧韧带重建等前沿技术。

2024年7月,能力突出的他被任命为南明院区骨科综合2病区运动医学治疗组组长。

“让患者‘重返运动’”,是李建从医的初心和目标。33岁的舞者小杨髌骨脱位,在某医院治疗三天被告知无法手术后,紧急转来。李建当天安排手术,成功矫正。“现在膝盖能弯90度了!”小杨的感激溢于言表。

李建查房

在南明院区,李建治疗了许多像车国文、小杨这样的患者。在这里,他一周3天门诊、2天手术。手术日排满12小时是常态。护士记得他最拼的一天:“早8点进手术室,出来已是满天星斗。”但付出终有回报:手术量从最初的月均20台跃升至近40台,患者不再跨区求医。

又一个手术日,无影灯再次亮起,关节镜正在消毒,又有6台手术等着他。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胡家林

编辑/李冰

二审/金艾

三审/李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