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鸣时评丨从“摆摊医生”到“志愿之城”:潍坊的凡人微光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孙敬珊

2020年夏夜,潍坊医生张军桥在广场“摆摊”教授急救知识的身影,与2025年援非牺牲的壮举,共同勾勒出这座城市的精神底色。他的模拟假人还摆在示教区,“心跳行动”分队遍布全国,潍坊的志愿精神,早就不是一个人往前跑了,是一整个城市的人,手拉手往前赶。

把专业掰碎了,撒进烟火里,才最有力量。张军桥将三甲医院标准带入街头,用模拟人、节拍器等将急救操作转化为可触摸的体验。这种“降维不降标”的培训,推动潍坊AED配置率提升三倍,让外卖员、教师都成为潜在的第一响应者。

乐于奉献的不只是他,还有更多潍坊人。

寿光的田埂上,彩虹党员服务队的红马甲总在大棚间晃。380名党员拧成一股绳,琢磨出个“菜乡电管家”App,点开就能查大棚温度、调灌溉电机,这个App,存进了五万农户的手机里。他们不光管“线上”,还跑“线下”——扛着工具巡检,见着电线老化就换,遇着设备坏了就修,6500多处农田里的用电隐患,就这么被一点点抠了出来。菜农们说:“大棚搭到哪儿,他们的红马甲就跟到哪儿。”这五年,张军桥的“心跳行动”培训超2万人次,寿光彩虹党员服务队跑了2000多场服务,惠及15万菜农。专业这东西,接上了地气,才真能变有劲儿。

一个人发光不算亮,一群人发光才叫暖。从春运志愿者到公益联合会发起人,许明虎跑了“9年公益长跑”,9年里,他累计服务7000多小时,组织抗洪救灾、无偿献血等活动,带动千余名大学生参与防疫、共同战疫。“志愿服务啊,就是一个人点亮一盏灯,慢慢照亮一大片。”他常这么说。肢体残疾的肖岚创办“肖岚热线”,15年带动150余人参与爱心扶贫。这种“受助者-助人者”的转化,恰如张军桥援非时提出的“授人以渔”理念——留下十二个能独当一面的“徒弟”,才能点亮更多灯盏。

志愿服务哪是一时兴起?只有把善意种下去,看着它发了芽,又开了花,才有力量。

要让善意长长久久,得有法子、有奔头。在潍坊市奎文区生活的人们,手机里多半装着“爱奎文”App。点开一看,谁需要帮忙,谁能提供帮忙,清清楚楚。靠着这个云平台,十二万志愿者帮得上忙,仅2025年就办了三千多场活动,六万人得了实惠。大家说,这是把“你需要”和“我能帮”,用技术拧成了一股绳。王金志16年组织爱心车队助力高考、教育帮扶,创新“公益积分”激发志愿者积极性。让志愿服务能坚持下去的,从来不是热血上头,是找对了法子,让大家愿意一直做下去。

当张军桥在非洲海滩托举落水者的身影,与王金志在高考考场外接送考生的车队重叠,当“菜乡电管家”App与“爱奎文”App共存,我们终于懂得:志愿精神从未远离,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在张军桥的模拟人旁,在肖岚的热线电话里,在王金志的积分榜上,在潍坊的每一寸土地上不断生长。

这座“志愿之城”用行动证明:真正的志愿服务,从不是高不可攀的壮举,而是把“我能做什么”变成“我们一起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