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泰安市中心医院神经重症医学科凭借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协作与精准施治,成功将一名62 岁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从死亡边缘拉回。经过 40 余天的精心救治,患者从危急状态逐步康复,现已顺利转入普通病房。这一成功案例,不仅是医院急危重症救治实力的生动展现,更彰显了多学科协作模式在挽救生命中的卓越成效。
病情凶险:脑梗死快速进展,
生命岌岌可危
2025 年 6 月 24 日,一名 62 岁患者因 “头晕伴意识模糊、肢体无力 1 天” 紧急入院。颅脑 MR 检查结果令人揪心:双侧小脑半球、脑干梗死,脑内还存在多发缺血、梗死灶。患者被初步诊断为急性脑梗死,收治入脑缺血性疾病科二病区。
这类卒中犹如一颗“定时炸弹”,死亡率极高。早期,患者可能因脑疝、梗阻性脑积水、脑干受压等情况,随时面临呼吸心跳骤停的危险;即便度过早期难关,后期也可能出现吞咽障碍、肺部感染、心脏事件、四肢血栓等严重并发症,每一项都可能致命。
6月25日,险情骤至。患者因小脑大面积脑梗死伴随第四脑室受压,意识障碍急剧加重,病情进入危急状态,生命垂危。
多学科联手:紧急响应,
精准施策筑牢生命防线
面对突如其来的病情恶化,神经脑科中心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依托医院“一张床” 的优势,患者被无缝转至卒中中心病房,为后续救治赢得了宝贵时间。医护人员争分夺秒,紧急为患者施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加后颅窝去骨瓣减压术,为缓解颅内压力、改善病情争取了机会。
术后,神经重症医学科医护团队迅速接过“接力棒”,展开全面而精准的治疗。他们为患者进行呼吸机辅助呼吸,并加强呼吸道管理,时刻关注患者的呼吸状况;实施深镇痛镇静、抗交感、亚低温治疗等一系列精准干预措施,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
在治疗方案的制定上,团队展现出极高的专业性。他们应用经颅多普勒监测技术,对患者的脑血流、脑灌注压、脑血管调节能力进行动态检查,根据实时数据多次调整治疗目标,确保脑部血供稳定;通过床旁超声的持续动态监测,为调整患者血容量、评估心肺功能、预防血栓以及进行营养干预等提供了精准依据;借助鼻肠管进行幽门后喂养,密切监测患者胃肠功能及各项生理指标,保障患者的营养供给。
当患者出现肺不张情况时,神经重症医学科医护团队反应迅速,及时采用纤支镜肺泡灌洗及俯卧位通气等治疗手段,有效促使肺部病变逐渐改善,为患者的呼吸功能恢复扫清障碍。
阶段攻坚:动态调整方案,
力克重重并发症
7 月 2 日,随着患者脑水肿逐渐减轻、生命体征趋于平稳,神经重症医疗团队根据病情变化,适时调整治疗方案,终止亚低温治疗,并优化镇痛镇静方案,让患者在更适宜的治疗环境中逐步恢复。
7 月 4 日,为进一步促进患者恢复,团队为其实施腰大池穿刺引流,并应用输液泵控速技术动态调整引流速度,最终成功拔除侧脑室引流管,患者病情稳步向好。
然而,治疗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期间,患者出现严重腹胀,这对患者的恢复和营养支持构成了极大挑战。团队迅速采取综合治疗方案:采用香油 乳果糖胃管注入、灌肠、肠外营养支持等措施;同时,联合康复医学科进行针灸、艾灸及胃肠手法康复治疗。在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团队没有退缩,而是联合肝胆胰内科果断为患者行经胃镜下置入肠梗阻套管并进行持续减压,同时继续辅以改善胃肠功能的治疗。经过多方努力,患者的胃肠功能逐步恢复,腹胀减轻,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得以逐步恢复,为患者的康复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神经重症医护团队与呼吸治疗师团队密切配合,为患者进行了可视化经皮微创气管切开术,确保呼吸通畅。而且,早期床旁康复手段贯穿始终,为患者的功能恢复奠定了基础。
跨省协作:关键手术助力,
患者重获新生
在后续治疗中,团队发现当腰大池引流泵速降低时,患者意识状态会变差。结合颅脑CT 检查显示侧脑室无扩张、第四脑室存在扩张且脑积水单纯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神经重症医学科主任杨坤凭借丰富的经验,果断判断患者脑积水类型适合进行腰大池-腹腔分流术。
在副院长王国军的主持下,医院组织卒中中心等科室进行多学科MDT 讨论,最终决定邀请专家协助开展院内第一例腰大池-腹腔分流术。8月2日,特邀的宣武医院专家顺利为患者完成手术。术后,患者意识清醒,肢体功能恢复良好。
历经40余天的全力救治,8月4日,患者成功转入普通病房,向着康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从急危重症入院到逐步康复,这位患者的救治历程,是泰安市中心医院多学科协作、精准诊疗能力的有力证明。医护团队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快速的应急响应机制、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创新的治疗技术应用以及无缝的多学科协作,为患者的生命健康筑起了坚实的屏障。这不仅为患者带来了新生,也为今后类似急危重症病例的救治积累了宝贵经验,充分展现了泰安市中心医院在急危重症救治领域的综合实力。
(山东省泰安市中心医院)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提供线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视频。泰安新闻素材请联系齐鲁晚报泰安融媒中心,热线电话:0538-698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