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中奔跑的年轻人② |用镜头追逐城市烟火

[工作节奏]凌晨两点修图是常态,单日最高拍摄超600张

[隐藏技能]推荐小众文化景点

[城市贡献]记录贵阳,展示贵阳

8月12日21时,黔西南州兴义市一家民宿里,廖鑫禹的电脑屏幕还亮着。刚结束万峰林拍摄的他,正快速滑动鼠标筛选照片——

工作中的廖鑫禹

画面里,几位小朋友举着自己制作的蜡染作品笑出酒窝;稻田里家长和孩子一起挖着泥鳅,远处的喀斯特山峰在暮色里成了温柔的背景板……

“今天有位游客过生日,晚餐时补拍了生日照,收工晚了点。”他敲着键盘告诉记者,指尖划过修图软件的进度条,这又将是一个要忙到很晚的夜。

2020年网课屏幕上,网络工程专业的廖鑫禹总盯着电脑屏幕出神。彼时疫情封校,他却总想把大脑里那些流动的光影变成现实。“最初想拍纪录片,找了人却拍不出想要的效果,干脆自己学。”2022年,从贵州理工学院毕业后,进入一家互联网影像公司实习,他学到了很多摄影技能。2023年9月,他带着两台相机“单飞”,成为了用镜头追逐城市烟火的自由摄影师。

贵阳甲秀楼。廖鑫禹 摄

廖鑫禹的背包永远沉甸甸的:常亮补光灯、反光板、3个不同焦段的镜头,还有一叠记录着贵州多个景点地图的拍摄方案。

“搞旅拍就像拆盲盒,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遇到什么故事。”今年春天在甲秀楼偶遇两个福建姑娘,看见他带着相机,就怯生生问能不能帮忙拍张打卡照。“当时没带灯光设备,就用手机闪光灯补光。”看到照片后,她们开心地说:“比精修还自然。”后来姑娘们把照片发在朋友圈,配文“贵阳的风都带着温柔”。

夜色下的青岩古镇。廖鑫禹 摄

更多时候,他是游客的“贵阳向导”:“湖南来的30人四世同堂,老人想避暑,年轻人想找小众景点,我带他们去了龙井村。”镜头里,老太太摸着非遗工坊的蜡染布十分开心,年轻人对着百年茶树自拍。“他们说,这个地方连本地亲戚都不知道。”

旅游旺季时,他的日程表被切割成数段:早上7点跟团出发去黄果树,下午3点赶回花果园拍白宫夜景,晚上9点在太平路拍夜市狂欢,收工后蹲在路边剪当日vlog。“最多的一天拍了80个研学孩子,每个都要拍到,最后内存卡存了600多张。”他翻出手机里的工作清单,密密麻麻的时间点旁标着“带反光板”“提醒客户戴墨镜”等小字。

游客在涵碧亭游玩。廖鑫禹 摄

贵州“红飘带”沉浸式演出。廖鑫禹 摄

他常带客户去咖啡小店,镜头里,阳光透过玻璃窗落在拿铁拉花上,“来的人都说,这才是贵阳的另一副模样——热闹里藏着松弛。”

廖鑫禹镜头里最多的是贵阳记忆:太平路的霓虹灯、甲秀楼与东山寺同框的夜色、花果园白宫的流光溢彩……推介在网络后,获得点赞无数,他印象最深刻的跟帖写着:贵阳的夜会发光哦。

街拍摄影师廖鑫禹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凌

编辑 骆航念

二审 赵昆 李劼

三审 李玲 覃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