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退休教授来黔避暑义务授课13年,把农家坝变成“英语角”

盛夏的贵州桐梓,青山如黛,凉风习习。

在海校街道水井社区烂坝子组的一个农家院坝里,一块黑板、四五张桌子搭成的简易课堂就是孩子们上英语课的“教室”。

早上8点半,“坝坝英语”开始上课。

“来,跟我读,CRH——CHINA RAILWAY HIGH-SPEED。”76岁的刘晓生教授手持粉笔,在斑驳的黑板上工整地写下“CRH”(中国高铁)。台下,30余名孩子齐声跟读,声音清亮,穿透山间的薄雾。

自2012年首次义务授课至今,这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退休教授已在这片土地上坚守13年,将避暑的闲暇时光化作山乡孩子的“坝坝英语角”,学生也从最初的几人到如今百余人受益,他用行动诠释了“教育无界,大爱无疆”的深刻内涵。回望在桐梓度过的一个个夏天,刘晓生说:“这是我作为一个军人、一名老师的责任。”

黑板挂墙头,娃儿坐坝头。乡野间的蝉鸣声,与农家坝里的琅琅读书声,交织成夏日里最动听的旋律。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退休教授 刘晓生

从避暑游客到英语老师,一场跨越13年的教育坚守

重庆的夏天,酷暑难耐。2012年,刚退休不久的刘晓生和老伴,前来桐梓县水井社区烂坝子组避暑。

一天晚饭后,他沿着乡村小道散步,恰好碰到邻居家读初中的孩子正在学英语,作为曾经的大学外语教学组组长的刘晓生来了兴致,想看看山里的孩子英语学得怎么样。

“look around”“put away”……孩子读完,蹩脚的发音刺痛了他的职业神经,不过有着46年教龄的他嘴上却说:“你重新读一下,我给你讲讲。”就这样,这个叫骆礼杭的女娃娃成了他的第一个学生。

刘晓生回忆,从那天起,作为英语教师的他,便开始纠正和指导孩子的英语发音,也让他萌发了辅导村里孩子学英语的念头。

最开始,只是一对一辅导。但消息传开后,附近的村民纷纷把孩子送到刘晓生这里补英语。没有桌子板凳和黑板,当地的村民们便凑钱添置。后来,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从屋里坐不下移至走廊,再到一户村民让出自家院坝做上课的场所,“坝坝英语”课堂就此扎根。

“来上课的学生从小学生至高中生,甚至还有老师。”尽管来的学生越来越多,但刘晓生却越来越高兴。“孩子们都很喜欢我,亲切地叫我‘刘爷爷’,而我也愿意发挥余热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今年7月21日,“坝坝英语”如期开班。课堂上多了许多新面孔,其中一位来自重庆丰都的小学老师李林真最引人注目。

“我是今年过来桐梓避暑的游客,有一天早上在房间听到朗读英语的声音,便被吸引,出来一看才发现这里居然有退休教授在免费教英语。”得知刘老师有几十年的英语教龄后,李林真便决心来取经。“作为一名刚毕业出来工作的新老师,我很尊敬和佩服刘教授,也希望能把在这里学习到的知识带回去分享给我的学生。”

在桐梓县海校街道中心学校上五年级的刁洁,跟着刘爷爷学习英语有两年了。“刘爷爷教我们音标,还给我们纠正单词发音,经过慢慢地积累,我的发音也越来越标准了。”

“教育的目的,不是去灌满一瓶水,而是去点燃一盆火。”这是刘晓生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用一颗赤诚的心,坚守13年为山区孩子义务补习英语,帮助孩子们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也在他们心中点燃梦想的火种。

8月13日早上,刘晓生正在为孩子们上英语课。

从1到120,村里出的十多个大学生都是他的“坝坝学生”

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几十年,刘晓生桃李满天下。他教过的学生中,有的成为中科院院士,有的成为将军,还有许多成为专家、教授,在各自领域为国家和军队发展贡献力量。

“学生成长为国家栋梁,是我作为老师最高兴的事。”刘晓生说。

骆礼杭,是刘爷爷“坝坝英语”课堂的第一个学生,如今这个女娃娃已经大学毕业在济南工作。就在前两天,在看到媒体的报道后,她通过微信上给刘晓生发了一封长信——

“刘爷爷,见字如晤!在媒体上看到了您的采访,还是一副不服输不服老的模样,可真是倔强。其实真的很佩服您,佩服您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佩服您从来不忘记教师这一份职业的操守。”

“我在想当初如果没有您叫我开口读单词,可能没有契机让您开始给我们上课;如果没有您一遍遍领着我读课文,或许我压根不会有所谓的语感;最主要的是在这个贫瘠且教育资源比较匮乏的地方,如果没有您,很多小朋友都不会对英语感兴趣,更别说下功夫去一点点钻研英语,也不可能有现在‘坝坝英语’的盛况。”

……

一字一句,情真意切,催人泪下。

“英语真是‘救了我的命’。”2019年参加高考时,骆礼杭的英语考了98分,对她来说是个相当不错的成绩。她心里清楚,如果不是跟着刘晓生补习了几年英语,自己可能很难考上大学,是刘晓生帮她改变了人生轨迹。

13年来,刘晓生的课堂始终“不设门槛”:无论小学、初中还是高中生,无论基础强弱,他都来者不拒。前两年高峰期,为提升效率,他自制音标卡片、分班教学,每天4个小时,雷打不动。后来,为方便教学,刘晓生还为学生们统一了学习教材。

“现在没教这么多课了,尤其现在七十多岁,确实挺累。”今年“坝坝英语”开班后,刘晓生严格控制学生人数,每堂课30人左右。周一、周三、周五的早上8:30-10:30上课,每天两个小时。“年纪大了身体不如从前,人太多效果也不好,所以今年我们是小班教学,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学习到真正的知识。”

教育需要因材施教。针对山区孩子英语基础薄弱的问题,刘晓生还创新采用“情景教学法”,用角色扮演、英语歌曲激发兴趣。曾因发音自卑的刘远闯,在他的鼓励下考入大学,如今正在读研究生;初一学生邓腾峰期末考试英语提升40分,变得越来越喜欢学英语。

13年间,120多名孩子,其中十多个孩子考入重点大学,更多孩子从“不敢开口”到“自信表达”,坝坝课堂成了山乡最响亮的“英语角”。

8月13日早上,刘晓生正在为孩子们上英语课。

从“一盏灯”到“满天星”,教育火种燎原山乡

刘晓生的坚守,悄然改变着水井社区。过去,孩子们放学后追逐打闹、沉迷手机;如今,院坝里的读书声成了乡村最美的风景。

桐梓县海校街道水井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杨金海感慨:“现在大家比的是谁家孩子进步快,社区学习氛围愈加浓厚,乡风也更加文明。为了支持刘爷爷的坝坝课堂,今年社区协调一处更为宽敞的院坝作为孩子们的学习场所,集中购买了一些英语学习练习本,搭建了遮雨棚。”

坝坝课堂的火种,正从桐梓蔓延至更广阔的山野。

现在坝坝课堂的学生里不仅有本地村民和附近乡镇的孩子,还有不少专门带着孩子从遵义和重庆来上课的。

“今天专门带两个孩子从遵义坐高铁过来上刘爷爷的课。”遵义市民官娜娜有一儿一女,儿子丁昱槿今年上一年级,他刚踏入院坝口,就扑到刘爷爷怀里。“刘爷爷,我想上您的英语课,我一定会好好学习,长大后考入军医大学,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还有来自重庆大渡口育才小学的宋汐妍,今年妈妈特意带她来桐梓避暑上“坝坝英语”。“刘爷爷是一个特别和蔼的人,上课风趣幽默,我非常喜欢,明年夏天我还会继续来上课。”

夏天,就是刘爷爷与孩子们的约定。到8月底,今年的“坝坝英语”就将要告一段落。孩子们都想知道:明年,刘爷爷还会来吗?

“只要身体扛得住,我一定来。”刘晓生说,“因为我是红军的孩子,能为这里的孩子出一份力,为这里的教育添一把火,我就要去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覃淋 图/视频 王华

编辑 李娟

二审 李劼

三审 覃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