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万里山路、6万场电影:一场“山花”与288个村的约定丨豫人为善

大河网讯 天刚擦黑,山花女子电影放映队(以下简称“放映队”)的面包车就驶进了南阳市内乡县夏馆镇湍源村,白色车身上 “农村公益电影流动放映车”的字样在暮色中格外醒目。队员们熟练地卸下车上的设备——音箱、绳子、幕布,还有那台承载着无数期待的电影放映机。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咱们今天看《浴血反击》!正是因为有革命先辈的牺牲付出,现在才这么美好的生活啊。” 音箱里的声音未落,村民们已朝着广场聚拢而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是放映队与村民们延续了十九年的浪漫约定。这一约定,便是60多万公里的蜿蜒山路、6万余场如约而至的露天电影……

银幕前绽放的“山花”

过去,农村文化生活少,银幕就成了纽带,政策、手艺都能借着光影传进来。2006年,“2131工程”(21世纪要在广大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正式启动。

山花女子电影放映队的故事,也从这里开始。

放映队有时需要跋山涉水才能到达放映点。

2007年夏天,内乡县就多了这群特殊的“背包客”:十三个姑娘,骑自行车、电动车,后座捆着百十斤的设备,在 “七山一水二分田” 里爬坡过坎。

“那时候到农村放映电影很辛苦,山区农村路况差,晴天满身灰,雨天两脚泥。”每到颠簸路段,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放映机,放映队老队员梁建丽清楚地记得第一次下乡放电影时的情形:自行车驮着百十斤重的放映机、胶片、银幕,坑洼山路寸步难行,陡坡前需互相推车,抵达时个个汗流浃背。

如今不一样了,自行车已升级为三辆专业放映车,胶片机换成了轻便数字设备,放映队也形成了固定的工作模式。午饭后,三支小队从县城出发,沿途每遇一村放下一名队员和设备,放映结束深夜收队,最后归队的队员常需孤身等候。

“今年已经是第19个年头了,全县288个行政村都走遍了,每年会为乡亲们放3400多场电影。”“山花”就是生长在山野里的花,生命力顽强——问起放映队名称的由来时,梁建丽眼中闪着光:“放映电影《红色娘子军》时,队员刘玉为建议以此命名,寓意向娘子军学习,扎根乡村,做傲雪耐寒的山花。”

银幕后的汗水与星光

电影是造梦的艺术,它勾勒出未曾抵达的远方,复刻出岁月深处的记忆,让山村的夜晚因英雄的壮举而沸腾,因温情的故事而柔软。但对于放映者而言,造梦的背后从来是实打实的艰辛。

“考虑到天气,每年三月到十一月,是放露天电影的时间。”在放映队,平均每人每年需要送电影到村260多天,难忘的放映经历也不在少数。

放映队工作照。

49岁的庞伟曾在雷雨夜摸黑赶路,不慎滑下2米多深沟。被救起后,她第一句话是焦急地询问设备是否完好。

“我外公以前走到哪里都是人群的焦点,大家都围着他转。”范欣欣出生自电影世家,外公和母亲都是放映员。2017年,她毫不犹豫地接过接力棒,“‘一茬接着一茬干,不轻言放弃’是我们的信条。”

队长王丽霞记得,有一次去夏馆镇大块地村,路被洪水冲毁,队员们肩扛手抬设备,深一脚浅一脚走了3公里泥泞山路,汗水雨水浸透衣衫,肩膀被压得生疼,却互相鼓劲“再坚持一下”。村口老人孩子们翘首期盼的笑容,瞬间化解了所有疲惫。在大山深处,一块幕布架起,便是村里的节日。

…… ……

工作十分辛苦,工资又不高,梁建丽说,“这么多年过来了”,如果不是因为热爱,很难坚持下去。

“小时候跑村追电影的那份热闹,现在成了乡亲们盼着我们的心情。”大多数队员也都和梁建丽一样,因为这份信仰,让她们在设备简陋、交通不便的环境中坚守下来。

银幕下的泪水与温暖

梁建丽的手机相册里,存着一张特殊的照片:一位抗美援朝老兵望着银幕,眼眶湿润。

为抗美援朝老兵放映电影《跨过鸭绿江》。

那是2023年9月23日,她们为94岁的杨麟阁、89岁的唐立恒夫妇专门放映了电影《跨过鸭绿江》。观影过程中,两位老人神情专注,看着看着眼睛里便溢满了泪水。担心两位老人坐太久身体受不了,几次催促他们休息,杨麟阁却连连摆手:“不用不用,我能坚持!”

就这样,两位老人一直坚持到影片放映完才起身休息。而队员们在聆听了两位老人讲述的抗美援朝故事后,也都深受教育和鼓舞。

很多时候,光影的意义就是为心灵筑起温暖港湾。每当放映机的光柱亮起,孩子们欢呼雀跃,老人们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那束光驱散了夜晚的孤寂,点亮了山村的希望。

梁建丽记得,一位常年留守大龙村的老奶奶曾拉着队员的手说:“闺女,你们一来,这冷清的村子就热闹了,我们这心里啊,也跟着亮堂了。”

队员们就一个想法:乡亲们爱看,电影就一直放。

银幕的另一种可能

“映前半小时,跟正片一样重要。”梁建丽笔记本上记录着288个村的“需求清单”。

在南阳市内乡县板场乡龙凤村进行防溺水宣讲互动。

傍晚七点,板场乡龙凤村广场座无虚席。但银幕并未直接播放正片,身穿红马甲的放映员首先播放防溺水动画和真实救援视频,孩子们屏息观看。这是“山花”创新的“映前黄金半小时”宣讲模式。

灵感源于一次放映时听到孩童溺水的悲剧。梁建丽上了心,想着可以利用暑假搞安全教育片放映专场。回到公司,她立即向领导汇报了这一情况,并在电影平台上查询安全教育相关的影片。

没想到反响特别好,乡亲们说实用,还提议放点种烟叶、辣椒的科教片。

在南阳市内乡县夏馆镇湍源村放映生态文明主题电影。

从那以后,她们就按需求来:放片前插播安全、农技、政策短片;跟妇联、人社局合作,给留守妇女搞培训、发招工信息;放《对家庭暴力说“不”》,帮着改老规矩,反对天价彩礼;给孩子放《闪闪的红星》,请心理咨询师来开导;赶上党建活动、过节,就放些讲家风的片子……

乡亲们常念叨:“在家门口既能看电影,又能学技术,真好!”“这样讲政策,听得懂、记得住!”“那个反对高价彩礼的短片,说到俺们心坎里了。”

“有时候放完,好多人过来帮忙收拾,还问下回来啥时候。” 梁建丽说,“活儿被认可,心里舒坦。”在她眼中,农村需要电影,需要文化的充实,这项工作并不是简单地放一放电影,而是给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助把力。

梁建丽说,就像山花年年开,只要乡亲们需要电影,她们就会一直把“光”送到大山最深处。(董蕾)

编辑:陈静审核 :郭同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