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午后,骄阳似火,柏油路被晒得滚烫。当人们在空调房避暑时,北大医疗鲁中医院烧伤皮肤外科主任王春雷正背着沉甸甸的医疗包,步履匆匆地赶往一位患者家中——这是他本周第三次上门出诊,而这一次的情况,比预想中更复杂。
这是一位术后居家康复的高龄患者,术后刀口红肿疼痛。王春雷进门后,立刻上前仔细检查。他轻轻掀开老人的衣襟,只见创面红肿明显,创面下方有明显波动感,结合外层的血肿,当即判断可能存在深部积液。
“这可不能耽搁!” 王春雷心里一紧,“若不及时处理,极易引发感染扩散。” 可看着老人行动不便的样子,他深知不能让老人来回折腾去医院,当即拨通了超声科的电话。
“我们上门支援!” 接到王春雷的电话后,超声科副主任马骥没有丝毫犹豫,一口答应下来。半小时后,马骥与科室人员带着几十斤重的仪器,顶着近40℃的高温赶往患者家中。
到达时,医护人员白大褂里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湿,紧紧贴在身上,脸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先看患者。”他们顾不上擦汗,立刻投入到工作中。
狭小的卧室里,医护人员迅速分工:王春雷熟练地准备无菌操作器械,镊子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马骥半蹲着调试仪器,超声探头蘸上耦合剂,稳稳地贴在老人背部。“左边 3 厘米处有液性暗区。”马骥紧盯屏幕,精准报出数据。王春雷手持穿刺针,在超声实时引导下精准刺入,淡黄色的积液顺着导管缓缓流出。两人配合默契,仿佛演练过无数次。
治疗结束后,王春雷耐心叮嘱家属护理注意事项,从换药的频率到伤口的清洁,事无巨细。马骥则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存进家属手机,说道:“有任何情况随时打给我。”
“没想到在家就能得到这么专业的治疗,真是太感谢你们了!” 老人的子女眼眶湿润,紧紧握住两位医生的手,激动地说。看着老人舒展的眉头,听着家属如释重负的话语,医护人员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
这不是一次偶然的协作。在北大医疗鲁中医院,这样的跨科室联动早已成为常态。
从急诊抢救时的多学科会诊,到慢性病管理中的联合随访,不同科室的医护人员打破专业壁垒,只为给患者提供最及时、最精准的治疗。
此次高温下的“移动诊室”,王春雷的细心发现是起点,超声科的迅速支援是保障,而患者的安心、家属的放心,正是这场协作最温暖的注脚。
医者的守护,从来不止于诊室之内。当专业与担当相遇,当协作与温度同行,即使在最炎热的夏日,也能为患者撑起一片清凉的晴空。北大医疗鲁中医院这跨科室联动的背后,是对生命的敬畏,是对责任的坚守,更是为了那句承诺——“用最精准的守护,换您最踏实的安心”。(徐蒙蒙勾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