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10名00后学子,手持平板电脑与卡尺,穿行在青石板路上。他们并非普通游客,而是一群特殊的“解码者”——试图以最前沿的3D建模技术,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龙醒狮头制作技艺”构建数字档案,用青春智慧守护岭南文脉的匠心密码。这更是一场关乎人类文化遗产未来的对话:中国Z世代以数字技术为纽带,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实践提供创新样本——让濒危技艺在数字生态中重获新生。
一、指尖的温度,代码的筋骨:当00后遇见百年匠心
在中山路非遗街区的 "德和兴" 牌匾下,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石龙醒狮头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郭润棠师傅亲戚的手指正捏着桑皮纸,往竹篾骨架上裱糊。他的动作像钟摆般精准:竹篾弯成的 "眼眶" 弧度要卡着拇指第一节,裱纸时刷子蘸浆糊的力度得让纸既贴牢又不皱,三十余道工序里凝聚着四代匠人的智慧结晶。
图1: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郭润棠的妹妹在‘德和兴’作坊内,手把手向广东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学生周子瑞演示桑皮纸裱糊的关键工艺,队员正专注测量纸张厚度参数。(周子瑞 摄)
"红要像灶膛里跳的火苗,绿得像初春刚化的溪水。" 郭师傅转头时,看见实践队队长陈梓烽正举着平板电脑,试图用 3D 软件勾勒狮头的轮廓。他突然伸手按住屏幕:"别急着画线条,先摸摸这竹篾 —— 弧度差一分,狮头的精气神就弱一分。"
阳光透过雕花骑楼,洒在队员们的卡尺上。机械专业的周子瑞反复调试虚拟模型中的“眼眶”弧度。当第三版数据终于与实物严丝合缝时,郭师傅眯眼笑了:“你们这代码,描出了老手艺的筋骨!”
图2:省级非遗传承人郭润棠(左)在‘德和兴’作坊内,专注指导广东工业大学学生陈梓烽(右,操作平板电脑)和队员们测量狮头竹篾骨架的关键弧度。阳光透过骑楼花窗,照亮精密测量的瞬间。(周子瑞 摄)
作坊里,桑皮纸浆的气息与年轻学子热烈的讨论声交织——冰冷的数字,因承载了匠人郭润棠指尖传递的精确与温度,被赋予了人文的棱角。这不仅是技术的记录,更是两种‘匠造’精神的碰撞与融合。
二、龙青馆的鼓点:数字镜头,捕捉舞动的灵魂
在石龙镇醒狮训练基地龙青馆内的木梁上悬着十几只狮头,新旧不一的绒毛里藏着岁月痕迹。实践队员们围着教练丁舒姬师傅的 "狮头谱" 蹲坐成圈,平板电脑镜头对准泛黄纸页上的朱砂批注 ——据丁师傅介绍,图谱上记录的是丁家三代传承积累下来的醒狮造型寓意解读。
"这只刘备狮的额角要圆,代表仁义;关羽狮的眉要挑,显出忠勇。" 馆场丁师傅的讲解,揭示了狮头造型背后深厚的文化寓意。技术组立刻行动,在3D模型的额角、眉宇间嵌入这些珍贵的“文化注释”。
少年们休息时,队员们举起录音笔:"能讲讲你们第一次上桩的感受吗?"女孩摸着狮头前额的 "王" 字纹饰说:"丁师傅说,狮头一戴上,就得让身子和狮头的劲儿拧成一股绳 —— 你的呼吸得跟着狮头的起落走,你的眼神得藏在狮口后面‘活’起来,这才叫‘人狮合一’。" 队员们将这段关于‘人狮合一’精髓的访谈录音整理成文字,并将其作为重要的‘文化注解’信息,嵌入到对应狮头模型的数字化档案中。
图3:在石龙镇龙青醒狮训练基地,资深教练丁舒姬(左)手持训练专用“狮头谱”,向专注聆听的广东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学生们详细解读刘备狮“圆额角象征仁义”、关羽狮“挑眉体现忠勇”等造型背后的深厚文化寓意。(欧舟 摄)
暮色中,队员们的相机里存满了细节:狮头嘴角的 "笑口" 角度、鬃毛的编织纹理、少年们贴在墙上的训练日历。丁师傅看着队员们给每个狮头编号建档,突然说:"这些老讲究,你们记下来,就不算丢了。" 那一刻,在教练丁舒姬欣慰的注视下,队长陈梓烽和他的队友们,正通过一行行代码,将承载着数代人口诀精髓的醒狮文化,构建成面向未来的数字化档案。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接力’,在鼓点余韵中悄然完成。
三、博物馆的时空折叠:从清代竹篾到数字新生,青春赋能非遗未来
夕阳把非遗博物馆的玻璃展柜染成暖金色。实践队员们站在馆藏的一件标注为清代道光年间(或清中晚期)的醒狮头前,手里的平板电脑正亮着 3D 建模初稿,新旧两个狮头在余晖里仿佛一场穿越百年的对话。
图4:石龙非遗博物馆内,暖金色灯光洒在讨论桌上。实践队员周子瑞(左)与带队教师周彬(中)正全神贯注地比照一件馆藏的清代(19世纪早期)醒狮头实物照片,细致讨论其3D数字模型(手机显示)的细节精度。(刘佳豪 摄)
"你看这扎框的黄竹,和郭师傅今天用的是同个山头的。" 带队的周彬老师指着展柜。更令人惊叹的是,经仔细观察和郭师傅介绍比对,队员们才发现,百年前的狮头糊纸也是桑皮纸,纤维里藏着的韧性,和郭师傅裱纸时强调的 "能经住十年风吹" 如出一辙。“
实践队队长展示的笔记本电脑上,密密麻麻记录着从郭师傅口述和现场实践中获取的关键参数:如郭师傅说的竹篾弧度误差需控制在2毫米以内,女孩描述的 ‘正气’等神态特征需转化为模型的具体参数设定等。这些数据,是连接千年智慧与数字未来的核心桥梁。”这些数字,都是从老手艺的筋骨里抠出来的。
图5:项目工作室里,技术组核心成员陈梓烽正利用专业3D建模软件,对醒狮头数字模型进行精细调整。屏幕特写显示他正在尝试微调“眼眶”竹篾的弧度参数,力求精准还原郭润棠师傅强调的“狮头精气神”。(陈纯敏 摄)
图6: 广东工业大学“数字醒狮”项目团队完成的代表性醒狮头高精度3D数字化建模渲染效果图。该模型不仅精确还原了物理狮头的复杂结构(如竹篾骨架、桑皮纸层、绒毛纹理),更嵌入了从传承人口述中获取的“刘备狮仁义额角”、“关羽狮忠勇挑眉”等文化寓意注释,以及“人狮合一”精神内涵的文字记录,构建了一个可交互、可深度学习的数字化文化档案。(陈梓烽 摄)
在项目前期进行的社区调研中,部分受访老居民表达了‘年轻人对醒狮兴趣减弱’的担忧,有位老街坊写:"现在的孩子不爱看醒狮了。" 但队员们想起,建模时路过的小学生扒着橱窗喊 "这是舞狮头吗?好酷";女孩训练结束后,主动问 "能把狮头的故事也放进模型里吗"。队员陈梓烽对此深有感触:“孩子们扒着橱窗喊‘好酷’,女孩追问能否‘把故事放进模型’,这让我们坚信:年轻人并非对传统无感,关键在于如何用他们熟悉的‘语言’——比如这精确的3D模型和嵌入其中的生动故事——来呈现纹饰背后的深刻寓意和口诀里代代相传的坚守。”
如今,凝聚着郭师傅匠心与温度的醒狮头3D数字模型初稿已经完成。这不仅是石龙镇‘生产性保护’理念的成功实践,更展现了中国青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非遗’保护框架下,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积极探索。广东工业大学学子正以代码为墨,为这份珍贵的岭南文化遗产书写数字时代的新篇章。
作为国际教育学院大一新生的首次实践,完成的9只醒狮高精度3D模型及其承载的文化数据,虽然只是起点,却意义非凡。队长陈梓烽说:“反复校准的127组竹篾弧度数据、少年舞狮队员眼中的光、郭师傅‘先摸竹篾再画线’的叮嘱,都深深烙在我们心里。”这不仅是技术课题, 他补充道, “每一次精确的数据校准,都是我们这一代对中国文化基因的深切触摸与理解,是对‘文化何以生生不息’的青春探索与回应。”
这群00后用代码构建的,远非终点,而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起点。他们的探索为全球范围内面临传承挑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一种融合技术创新与文化深度的‘中国方案’雏形。项目成果——包括高精度3D模型、文化注释数据库和口述史料——未来将应用于文化教育、国际化的数字博物馆平台及文创开发,让岭南醒狮的魅力跨越语言障碍,走向世界。这代年轻人的实践强有力地证明:珍贵的传统技艺永不褪色,它们正热切呼唤着新时代的‘文化转译者’(Cultural Translators)和‘创新同行者’,用青春的智慧钥匙,助其在全球化的数字浪潮中绽放永恒光彩。
图7: 广东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数字醒狮”实践队除刘佳豪外的全体成员在石龙非遗博物馆前的合影。该图展现了参与此次非遗数字化探索项目的青年学子风貌。(刘佳豪 摄)
(通讯员 欧舟 陈梓烽 陈纯敏 叶育彤 游盛钧 广东工业大学)
责任编辑:赵家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