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档案馆最近“火”了。自《南京照相馆》上映以来,这里涌动着一种特别的寻根热流。六千余人踏进南京市档案馆,最高峰一天接待一千两百人,人们透过那些泛黄的民国户籍卡,只为看一眼从未谋面的祖辈面容。
杨思娴在卡片上第一次见到太爷爷:清亮的眼神,一袭长衫,圆框眼镜,工整的毛笔字写着“电灯匠”。尽管素未谋面,相似的鼻子与轮廓让她瞬间泪流满面——“血脉相连”四个字,此刻有了沉甸甸的体温。还有一位老人,在子女陪伴下查到父亲的民国户籍卡时,激动得难以自已,因为父亲墓碑上多年来一直空缺的照片,终于有了答案。
这些意外留存的生命印记,许多来自1946至1948年间南京市公安局在仓库角落里抢救出的154万张卡片。它们曾饱受虫蛀霉烂之苦,经四五年修复才重见天日。一张张照片,有的带着从全家福上剪下的痕迹,有的特意在照相馆拍摄;没有照片的人,则以指纹的“斗”或“簸”代替。
这些卡片不仅是家族记忆的填补,更是历史无声的旁证。
李先生查到了太爷爷家绸缎生意的记录,也翻出了房产被日军强制征收的铁证;张彩云则发现了太爷爷在1937年捐出出租车行组建抗战车队的义举;夏淑琴老人的户籍卡在展柜里静静陈列,这位96岁东京审判证人的存在,让历史有了穿透时空的力量。
电影引发的寻根潮背后,是这部作品本身的巨大回响。22亿票房刷新了暑期档历史片纪录,延期上映至9月24日的决定,无声诉说着人们对这段历史的深切回望。
电影的力量并未止步于国界。8月7日起,《南京照相馆》陆续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加拿大上映,马来西亚、新加坡、俄罗斯、韩国等国家的上映工作也在筹备当中。
当它在华盛顿首映,放映结束后的沉寂被美国观众一声“日本道歉!”的呼喊打破。许多人满脸泪痕,久久未能离座。美国资深媒体人比尔·琼斯看完影片后深受震撼,认为《南京照相馆》唤醒人们的良知,希望这部电影能在美国各地得到最广泛的传播。
当它在加拿大首映,加拿大万锦市副市长陈国治认为,这部电影意义非凡,它为国际观众提供了一个机会,让全世界,包括加拿大和北美有机会去了解南京大屠杀的残酷。
多伦多市民约翰·雷诺兹则对自己不知道这样的事曾经发生过,而感到内疚。他说,加拿大人学习的历史忽略了南京大屠杀的相关内容,中国付出的巨大牺牲,不应被排除在加拿大的历史课本外。
是啊,世界不能只知道原子弹在广岛上空爆炸后形成的一片废墟、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累累白骨,却不知道中国南京城的30万冤魂以及中国人民同支援中国抗战的国际力量一道,铸就起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伟大胜利的壮丽丰碑。
从《南京照相馆》到南京市档案馆的“寻根热”,历史与现实交相呼应,所映射出来的不仅是以胶片为桥,填补了家族记忆的空白,成为动荡年代里普通人坚韧生命力的无声见证,更是将历史的真相与警示带向世界——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和平的晨曦曾如何穿透血色的长夜。
策划/刘丹 覃淋
文/吴兵
主播/汪林静
视频/王华
二审 杨韬
三审 覃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