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任何涉及虚拟货币的投资或交易行为都存在法律风险。根据中国现行法律法规,虚拟货币(如REG币、REG Token等)不被视为法定货币,相关交易活动不受法律保护。因此,如果投资者因参与此类交易而遭受经济损失,维权途径将受到限制。
一、法律对虚拟货币的立场
1. 政策背景: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门于2021年9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明确规定,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从事代币发行融资(ICO)或为其提供便利。
2. 法律后果:参与虚拟货币投资或交易的行为本身可能被视为违法,因此因投资REG币等虚拟货币导致的损失,通常难以通过法律途径追回。
二、被骗金额与起诉的可能性
1. 刑事立案标准:如果涉及诈骗、非法集资等犯罪行为,根据《刑法》相关规定,个人诈骗金额达到3000元至1万元以上(具体标准因地区而异),公安机关可立案侦查。但需注意,由于虚拟货币交易本身不合法,报案时需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对方存在欺诈行为。
2. 民事起诉的困境:在民事层面,因虚拟货币交易不受法律保护,法院可能不予受理相关案件。即使受理,投资者需证明交易的真实性、对方的欺诈行为以及自身损失的合法性,难度极大。
三、维权建议
1. 收集证据:保留所有交易记录、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以便向公安机关报案。若能证明对方以虚假宣传、庞氏骗局等手段诱导投资,可能构成诈骗罪。
2. 报警处理:建议尽快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说明情况。若涉案金额较大或涉及多人,警方可能以“集资诈骗”或“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罪名立案。
3. 警惕法律风险:投资者需清醒认识虚拟货币交易的高风险性和违法性,避免参与此类活动。
四、总结
在中国,因投资REG币等虚拟货币被骗后,能否起诉取决于案件性质(刑事或民事)和具体证据。但由于政策限制,维权成功率较低。投资者应优先选择合法投资渠道,远离虚拟货币交易,以规避法律和经济风险。如已受骗,建议尽快报警并寻求专业法律帮助,但需对结果保持理性预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