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热饭里的民心之道

河南鹿邑范庄村驻村第一书记董桂林有个特别的习惯——专挑孤寡老人、困难户家“蹭饭”。拎着牛奶鸡蛋上门,端着小猪佩奇搪瓷碗,蹲在灶台边扒拉红薯稀饭。半年下来,这位“蹭饭书记”从拘谨的外来干部,变成了村民抢着往屋里拽的“自家娃”。一碗家常饭,蹭掉了干部架子,蹭热了干群关系,更蹭出了一条朴素真理,民心相通的路,不在云端,而在烟火升腾的灶台间。

现实中,一些地方的干群关系却陷入微妙困境:干部抱怨“群众不配合”,群众嘀咕“干部不贴心”。症结往往不在宏图伟业,而在那些被忽视的日常“微小事”——久修不亮的路灯、反复渗水的墙角、辗转多日的证明。当干部的视线被“大项目”“硬指标”填满,群众的“小烦恼”便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正在研究”式的敷衍推诿日积月累,终在干群间悄然筑起无形的“隔心墙”。民心如细流,堵一处,损一片;通一点,润一方。如何疏通这“堵点”?董桂林的搪瓷碗给出了答案。

沉下去,用“零距离”消融隔阂。董桂林的搪瓷碗,盛着干群关系的核心密码,物理距离归零,心理距离才能消融。他脱鞋上炕、挽袖刷碗的“无剧本”互动,让村民从“防着干部”渐渐变成“喊他回家吃饭”。这启示我们,唯有干部主动走出“隔着玻璃看、坐着车子转”的舒适区,真正“蹲下身子”,在街头巷尾感知民生脉动,群众才会卸下心防。这种“身入”更“心入”的姿态,不仅能捕捉最真实的心声,更能在家长里短的烟火气中,建立起坚实的信任纽带。身份认同一旦形成,政策推进的阻力自然变小,饭桌家常便成了破解治理难题的“金钥匙”。

通起来,构建高效民情“响应链”。然而,仅仅“沉下去”倾听还不够。群众诉求倘若石沉大海,小事必然拖成大患。董桂林的秘诀在于“耳勤手快”,饭桌上记下坑洼路面,端着碗就往地头跑拍视频带货。这启示我们,必须打通诉求传导的“任督二脉”。要整合热线、网络、网格等渠道,打造全域覆盖的民情响应平台,形成“群众点单—平台派单—限时办结—群众评单”的闭环链条。关键要确保诉求流转、处理进度、结果成效“三个看得见”,让数据多跑路、民心少梗阻,使“事事有回音”成为治理的新常态。

实起来,挥动考核“指挥棒”破虚功。要确保“响应链”不流于形式,破解“唯上不唯实”痼疾,还需要重塑政绩标尺。必须扭转偏重“显绩”的倾向,将解决“微实事”的实效作为衡量干部作风的核心标尺。在考核中应显著提高民生小事办理质效的权重,推行“群众提、定时办、公开评”的“微实事”清单管理模式。对久拖不决的“小事”要挂牌督办,让解决诸如路灯不亮、水管渗漏等具体问题,成为干部履职的“刚性指标”,从而引导干部真正把脚步迈向巷陌深处,把精力用在实处。

董桂林那只普通的搪瓷碗里,盛着的正是“把屁股端坐在老百姓这一面”的赤子之心。当干部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转化为刷锅洗碗、奔走解难的实在行动;当政策制定者能真切尝出群众碗里的咸淡滋味,民心自会如那袅袅炊烟,在真诚的互动中升腾凝聚,成为最坚实的力量源泉。(马关县纪委监委:朱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