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李福贵的吆喝—穿透流量的乡土真善美

“打豆腐嘞来啦!”伴随一声清亮的乡音,27岁的农村姑娘李福贵,连同她载满蔬菜、糕点、生活用品的小货车一起,驶入河南新乡村民的生活,也驶入840万网友的心里。在流量为王的时代,这位农村姑娘以毫无滤镜的日常、毫无保留的真诚,书写了一曲乡土中国的温暖叙事。

李福贵的镜头将最真实的人情味娓娓道来。她备足老人需要的物品,以低廉的价格出售;她为独居老人晾晒麦粒,用网购的天安门布景圆老人京城梦;她回归“以物换物”交易模式,为老人减轻负担。镜头那端的爷爷奶奶们同样以最质朴的方式回应着这份温暖,热情邀请她回家吃饭,分享自家土特产。这些细碎而鲜活的互动,没有剧本,无需煽情,交织成乡村生活最动人的图景。反观“凉山孟阳”“大先哥助农在行动”等短视频账号,通过虚构人设和故事,博取关注、直播带货,以“助农”之名行“伤农”之实,不仅欺骗了消费者,更破坏了乡村产业生态、让真正的农民陷入困境。在这样的对比中,李福贵的真诚更显珍贵。

李福贵的车轮将城乡断裂的情感纽带无声编织。漂泊在外的游子,透过她的镜头看到父母安康的笑颜,传递对父母的牵挂;老人们攥着子女叮嘱的钱翘首以盼她的货车,不仅是为了买一块“让娃放心”的豆腐,更是为了对着镜头理一理衣襟,让千里外的儿女看清自己硬朗的模样。当福贵离开时那一声声“闺女常来啊”的殷殷嘱托,让屏幕前无数异乡客感同身受。每一次停驻,每一次交易,每一次举手之劳,都不仅仅是买卖,更是情感的传递和乡愁的共鸣。在城市化浪潮冲击下,这辆小小的货车,早已超越了移动摊位的简单定义,正以其独特的方式,一针一线地缝合着被时空拉远的乡土情缘。

李福贵的坚守将流量转化为乡村发展动力。当流量汹涌而至,她婉拒商业代言邀约,拒绝将老人化作带货道具。即便被过度关注打乱生活节奏,她仍坚守底线,实现流量反哺,将视频收益化作村道路灯、过冬棉衣、农产销路。更重要的是,她点燃了无数“新农人”心中的火把,通过短视频等数字化平台,向世界真实、质朴地展现着乡村生活的本真韵律,呈现着勤劳、踏实的传统美德,使乡土文明在数字时代焕发光彩。

当中国驻大阪总领事向海外传递这份乡土温暖,当八百万网友在镜头里望见李福贵的车轮碾过乡间小路,我们发现,那些最踏实的劳作、最本真的人情味,依然是最坚韧、最温暖的力量源泉。这份力量,正随着“打豆腐嘞”的吆喝声,在更广阔的土地上生长、传递。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于雅雯(武汉青山区“青评调”网评团队 区发展和改革局)

责编:王舒娴【责任编辑:何青】

相关文章